当写作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地兴起越来越普及时,我痛心地发现自己当初放弃写作的梦想是何等愚蠢。比这更愚蠢的是我第一次接触简书时,因为自己的偏见而与简书擦肩而过!
01 遗失
上小学时我就很喜欢语文课,没有家长地督促,做完功课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下一篇,碰到朗朗上口的文章,看几遍就会背诵,惊到了老师。那时候尤其喜欢唐诗,把课本里的诗摘抄到一个本子上,反复诵读。为此上大学的兄长寒假归来时,特意带给我上下两本《唐诗三百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套书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有了输入,输出就自然而然。我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一次成文。第一次作文就被老师当范文朗读,而那些还没写完或写得一般的同学仿佛有了救命稻草——模仿我。于是,每次朗诵后,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文章,催吐了我。
记得某一年六一儿童节临近,作文的题目自然是围绕着儿童节。当许多同学还在绞尽脑汁时,我的文章已经完成了。朗读我的作文已经是每次作文课的必经流程。想到大量类似的内容又要把我的作文撕扯得面目全非,傲娇的我决定重新写一篇。老师对我在一堂课上拿出两篇质量上乘的文章,赞赏有加。从此我的作文冲出班级,走向学校。
中学时期,没了跟我默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不再受追捧,但我一直自信,一度内心膨胀着要向张爱玲学习,她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让我有那么点急迫,生怕自己赶不上痛快的快乐。
然而,高考是我们的宿命。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改革、下海、挣钱是主旋律,文学、梦想日益边缘化,我也明白自己的那点小才华根本就不值一提,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年少无知的轻狂。
大学专业是家人替我选的热门专业,中文系已成明日黄花。毕业后,外企、白领光鲜亮丽,每日工作忙碌而新鲜。在张爱玲成名的年纪我却与写作渐行渐远,被时代挟裹着的我,早已把那个写作梦想抛之脑后。只有日记还时断时续,不过已经逐渐变成了周记、月记,直至“年报”。
也曾一度在失意和烦闷的时候,想用写作化解,试着向杂志投稿。幸运的是第一次投稿就收到了编辑的回应,但是希望我能修改一下。从来不修改的恶习让我对这个日益被冷落的写作很难集中精力去修改。那时没有电脑,修改意味着要重写一遍。社会的诱惑和纷杂冲淡了我对写作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逐,我没有跟编辑再联系。
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后半段: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简直就是对这个时代的最好注解和印证。
02 醒悟
某年,在首都机场吃了一顿巨贵无比却食之无味的套餐后,暗忖机场的霸道垄断外也无他法。几天后,在报纸上看到一大学教授吐槽机场吃饭贵的文章。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人神共愤,迫于压力首都机场公开道歉并承诺调价。这件事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文字并不是我原来以为的风花雪月,装饰岁月的花边,它是如此有力量,可以改变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为普通大众代言。
但,仅此而已。后来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再也想不起曾经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英国女作家J.K.罗琳席卷全球,这个三十多岁靠政府救济金生活的单亲母亲,靠写作咸鱼翻身的励志故事打动了无数人,也让我想起自己夭折的写作梦想。但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2013年时,久不看电视剧的我无意中注意到一部谍战剧《黎明之前》。揪人的剧情、新型的叙事方式,演员高超的演技让我有一种倾诉的欲望。拿起生疏的笔,观后感磕磕绊绊地写完,已沉睡很久的写作欲望仿佛又苏醒了。我又试着写了几篇,但都不是很满意。毕竟写作也是有性格的,我疏忽她很久了,现今想与她握手言和,她耍刷脾气也是正常的。于是,电脑里躺着十几篇小短文——都是半成品。
我试着在豆瓣上写作,但个位数阅读量像一个惊叹号不断嘲笑着我。博客虽然有十几个阅读,但在互联网的大海里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在反思我们是不是跑得太快,丢失了什么?尤其是那句:中国人,请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等你的灵魂 让许多人开始思索我们丢掉了什么,当然,于我,显而易见丢失了成为作家的梦想。时隔多年重拾梦想的念头萦绕心间。
公众账号地出现,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写作的人,尤其是那些优秀人员更是惊醒我。这几年各种媒体风起云涌,写作仿佛成了一片熠熠闪光的蓝海,我内心写作的欲望又被唤起,表达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03 坚持
2017年初夏,徜徉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里,感慨、同情、惭愧,一时间真是五味杂陈。梵高在家人、亲戚朋友不理解不支持(弟弟除外)的情况下,认准绘画是他今后从事的职业后,坚持不懈,即使穷困潦倒,从不放弃。靠着弟弟地接济,在孤独和寂寞中朝着他的梦想前进,给世人留下大量极富特色的精神大餐,站在他的画作前,你能深切感受到他在困苦中的乐观和对自然的赞美,到今天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个看画的人。梵高的执着反衬我的轻易放弃,让我汗颜,这大概就是伟人和我等芸芸众生之间巨大的差距吧!
其实,早在2016年,同样爱好写作的侄女就向我推荐简书APP。浏览后发觉受众是一群90、00后年轻人,而我已是大婶级的中年人。虽然我很喜欢写作,但是二十多岁的鸿沟太宽太深,很难跨越,就没怎么再关注。简书每日的文章推送也是视而不见,直至去年8月看到一个自称60后的简书作者“这才是德国”的文章后,才知道自己犯下了怎样的错。
原来简书平台除了年轻人,也聚集着大量70、60后的作者,甚至还有50后。而简书不同于其他写作平台,它良好的互动功能和社交功能,给予我这样缺乏毅力和懒癌晚期者提供了一个坚持的平台。我不禁懊恼,差点错失跟简书结缘。
从上传第一篇文章到现在结缘简书已有半年,谈不上什么成就,尤其是那些坚持日更的人让我佩服。但有了简书这个平台,她就像一个忠实勤奋的小蜜蜂,时刻提醒和督促着我,每一次的推送都像一个小鞭子敲打着我,提醒我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某个写字人又写出了什么。这种提醒让我实时警醒,我为梦想又做了什么。不过,我坚信有了简书,我离梦想会越来越近的。
图片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