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龙,从事书院运营工作。这篇文章是我的学习心得,与你分享。
一、书院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
曾一度被贴上了“专制集权、封建愚昧”的文化标签,这让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出一种自卑感。
今天,中国已有了完善的现代大学的教育制度,它始于1905年的清朝光绪帝年间。
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公车上书光绪帝,废除了科举,废除了近1300年的书院传统。
全面引进了西式大学堂,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就是京师大学堂。
到了民国初年大学教育制度已形成体系。这对中国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培养出了将近一亿的大学生,帮助中国完成了足够数量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
那么,现今社会为什么还需要书院的存在呢?
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
它是为了服务社会工商业、科技发展所建立起来的教育系统,它满足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人才储备。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发展,也促进了大量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所以,现代大学教育解决的是人与生产力,人与物,人与金钱,人与社会职业化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一个教育体系当中成长的。
反观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论语》里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广开智慧,就是觉悟,亲民,就是仁者爱人,就是致良知。
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把人心教育看作人一生成长的根本教育。这是与西方教育的根本区别。
西方教育是带有工具属性的,它的指向性是通过学习获取外在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指向内在的,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时,《论语》里说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西方教育与中国文化并不冲突,一个面向社会,促进技术化的成长,另一个面向自己,提升个人觉悟。
然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回归书院传统教育是我们根本前提。
二、认识书院
书院作为一个独立文化力量的存在,如同佛教的寺庙,基督的教堂,伊斯兰的清真寺。
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道场,是中国文化的存在空间,而中国文化是书院的内在灵魂。
当书院消亡,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消亡,书院的复兴,就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书院的两大特征:
1、自古以来,中国天下名山大川儒释道各占其一,儒家的书院,道家的道观,佛教的寺庙,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主导的精神体系,书院所在之地都是名胜风景,风水绝佳之处。
2、有大量的藏书,它是围绕书而展开的文化空间道场,书是人类精神的结晶,也是智慧的载体,学而不读书,如空中楼阁,沙上建塔,故书院必然以藏书为先,阅读为本。
书院的四大功能:
1、教学会讲:书院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群学共进以育社会之才,故教学会讲是书院的核心功能;
2、发行图书:教学会讲产生的学术成果,必然要集结成册,刊印成书;
3、传统祭祀:慎终追远明德归厚,通过“天、地、君、亲、师”五个维度,链接天地圣贤庄重齐心,耕植于意,而道统绵长。
4、除以上三大功能之外,书院还包含了武术、中医、四艺(琴棋书画),这些都成为了书院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了解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史
1、起源于唐玄宗时期。
中国的第一家书院是丽正书院(后改名为集贤书院)。
中国书院,有官民两途,官家书院首在于洛阳的丽正书院,民间书院首在于福建漳州芗城区浦南镇的松洲书院。
2、成熟于宋代。
宋代书院的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北向南的转移,尤其以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几个省份当中,书院文化生机勃勃。
宋朝是整个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在哲学、经济、艺术等各领域当中都达到了空前高度。
这样一个社会繁荣的景象和当时的书院教育是分不开的。
4、巅峰于清明。
到了元朝,北方的书院开始恢复发展;
到了明朝,全国的25个省区都有了书院,南北书院的数量达到了一个平衡;
到了清朝,创建的书院接近4000所,这个时期整个中国大地上的书院已超过7000所,达到了最高峰。
中国四大书院及大儒
河南洛阳的嵩阳书院: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顾
河南应天的商丘书院:王安石、欧阳修、张载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赵葵、利玛窦
湖南的岳麓书院: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熊希龄、杨昌济、毛泽东
要认识中国的教育就要认识中国的书院,可以说中国书院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持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书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