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休息两天,没有写作,忽然间心中涌起一点小小的罪恶感,刚刚开始,就已经给自己套上小枷锁了,也许这是好事吧!
下午和女友聚会闲聊,她说最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链接,引起很多争议。这篇文章是一位北大教授写的关于为什么不建议中国学生去美国顶尖大学,教授的理解是美国顶尖系科的研究生院,会有非常好的美国学生前来申请(包括本科在诺奖得主实验室做过研究的),因此它们不仅不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而且招收以后也不认为是其研究的主力。老师关照表现突出的美国学生,在实验科学各学科美国老师常视中国学生为打工仔,不热心与他们讨论科学问题,而多为劳力产出。不仅如此,这些顶尖系科的美国研究生在各方面可能表现非常突出,特别容易令初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惭形秽,从而改变人生道路。
教授举例,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哥哥Gilbert Chu,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考试分数特别高(高到他的两个弟弟都在中小学期间自愧弗如,小弟在没读完高中的情况下就弃学而逃)。Gilbert Chu后来去哈佛念本科,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斯坦福做教授,但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原因是他后来并未取得特别成就。
而Gilbert Chu的两个弟弟,一个上了罗彻斯特大学,一个读了洛杉矶加州大学,都不是顶尖大学,就本科而言,这两所大学甚至连“次尖”也算不上。但朱家的老二和老三却成绩斐然:老二成为物理学家;老三当了大律师,曾创下专利案最高补偿纪录。
所谓顶尖院校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女友非常认同教授的观点,因为她是做留学教育的,这些年来,帮助不少学生申请了学校,也不断地看着这些孩子成长。她说一些上了顶尖学校的孩子发展未必比上次尖学校的孩子好,尤其在学校竞争压力很大,自信心方面会受挫,而且相反次尖的学校,适合孩子的学校给了他们很多的信心,这一点在美国高中表现尤为突出。
她还举例说,她的一个学生很多年前申请哈佛落榜,后去了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回国创业,近日公司正在申请上市,而这个学生今年还不到30岁,事实证明那个学校是非常适合他的。适合就是最好的!
可是当她分享了链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部分人赞同,另一部分人质疑,认为教授的观点太保守,有人甚至问如果你同时被哈佛和另一个次尖的学校录取了,你会怎样选择?是呀!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我们经常说适合就是最好的,可是如何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去判断是否适合,尤其是在确定你人生方向的重大事件上。虽然我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也许我们的一生都要探索什么是适合自己,然后不断调整。还有所谓最好的发展是别人的认可还是自己的感受,也许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