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口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篓、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
乌头就是我们常称呼的附子。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很多中医师都感叹:最好用的中药是附子,最难用的中药亦是附子 !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明代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生医疗事故。也确有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如据李介鸣先生介绍,曾有余某,原是律师,1949年后改业中医,用川乌、附子量恒达60g,多至一方120g,治风寒湿痹颇有著效。但因滥用乌、附,几次以之“杀人”而被判刑。
首先,是因为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古代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现代临床报导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其次,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附子辛热之偏性甚剧,如辩证不确,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甚则加重病情,乃至置人于死地。而认证虽准确,但配伍不当,或剂量失宜,亦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
我第一次接触附子是在我师承吴依娜老师跟诊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开了黑顺片,一开始我还不知道黑顺片原来就是鼎鼎有名的附子。后来听老师和师兄们的介绍才知道,黑顺片就是制过的附子,但是也要注明先煎,一般都要先煎1~2个小时,然后让病人试药,如果没有感到舌头麻才放入其他中药一起煎煮。但是附子的功效很强悍,能够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临床上阳虚厉害的患者一用上这味药,效果很明显。
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医案:
我们老师有位病人,病历如下:
我们的老师真的仁心仁术,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病人调整药方,附子的量也是先开小剂量,看看病人对药物的接受度,然后再逐步加大剂量,医术高明让病人感激万分!
这个病人的体质很敏感多变,当病人出现便秘时,及时帮助病人调整药方,解决问题。
帮助病人从晚上大汗淋漓要更换几次衣服,到出汗明显减少,不需更换衣服,大便也正常了,腹部也没那么怕冷了,真的帮病人减少了很大的病痛,慢慢恢复正常。老师给我们分享的病例,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让我们这些子弟都很佩服,也很庆幸跟到了一个好医生,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