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应该都看见新闻了:去哪儿和携程就在今天在百度的牵头下,完成了所谓的“合并”。之后百度持有25%的携程投票权,携程拥有去哪儿44%的投票权。作为一个去哪儿出来的局外人,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关注着去哪儿。今天我从自己的观点来说说这个故事~
首先,去哪儿在今天能成为携程的合并方,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情。这得益于去哪儿技术驱动的改革决心~和绝对优势企业文化执行文化,再配合绝对聪明的视野,这是变革的力量!
笔者离开去哪儿后(2012年末),陆陆续续去过成都的3个互联网公司。从未见过一家公司文化像去哪儿。从这3家身上我都感觉的出来相比去哪儿执行力 沟通力 创造力的巨大不足。去哪儿其实是一家在携程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涉足旅行业的后辈,但是短短几年就能发展到和携程叫板pk第一第二。这根本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三点:视野更好 +技术门槛+ 执行文化
先谈谈技术门槛,首先去哪儿是一家技术驱动性的企业,在技术壁垒上拥有绝对优势。机票搜索和酒店搜索都需要在高并发的前提下实时搜索并且真实。而机票酒店这些搜索远比淘宝京东都搜索商品sku库存更来得复杂(平台比价需要多方搜索)。所以去哪儿目前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个产品,真的很不简单。所以说去哪儿是技术驱动型企业!在这点上百度 腾讯 阿里并不具备优势。
其次说去哪儿的视野,无论是在OTA刚刚发展的时候开始做比价服务;还是在移动端刚刚开始有了苗头就非常重视无线事业部;还是最近投资去呼呼用门锁的入口来做旅行居住的入口。去哪儿找方向这点上很多很聪明~
再谈谈执行文化,去哪儿其实加班多 邮件多 开会多。很多人说这样的文化对健康不好,去哪儿是黑暗工厂。其实日本人上班时间远比中国企业多,但是平均寿命比中国人长。所以我不认同这样的逻辑,相反 一个能激发员工长期卖命上班的企业,背后肯定是有道理的。无论是良心的激励政策,还是不洗脑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去哪儿做的真的比很多企业好。
上面从 技术壁垒,视野,文化 三个方面诠释了去哪儿并非等闲之辈,而是实力派干将。下面进入我们的下一个议题:
去哪儿一开始是拒绝的,发生今天的结果。我认识是一种理想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倾斜,没有输家,只有失落者。
上文也提及了,去哪儿能和携程做兄弟。这得益于去哪儿常年对技术的追求,对人的培养,对企业文化执行文化孜孜不倦的保持。这点上我用了变革的一词。历史上也正是变革的力量做到了颠覆!
也是因为这样的变革,我认为去哪儿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着绝对的能力优势来挑战行业老大,并且成功了。当大家都认为去哪儿这只聪明的骆驼即将登顶的时候,去哪儿和携程被结婚了。为了资本市场利益最大化,去哪儿携程这次联手双方都是赢家。双方不再打仗,握手言和。没有输家,只有失落者。
我相信至今去哪儿的兄弟姐们不少人和我一样是失落的,如果以后罗永浩终于做到了Android手机第一的品质却被苹果收购,我也会一样的失落。失落的原因一样:“比起为了资本握手言和,我们更想看见梦想(TO BE NO1)的故事”
不过就算如此,去哪儿在我心中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第一。
那么谁是输家?给我们什么启迪?
1 我认为输家是那些无数抱着去哪儿一样初衷做企业,消声觅迹的互联网旅行从业者们,就像当年的酷讯(去哪儿成立初期竞争企业)。以后留给各种创业型走去哪儿携程雷同方向的创业者都是更大的风险。
2 输家是无知的酒店,在行业一二握手的时候,意味着行业趋势已经成必然,那些还在悄悄搞联盟拒绝线上的酒店们,该好好反思 别人玩什么?你又在玩什么?
不忘初心
当两个对手实力接近的时候,他们最聪明的做法是把对方作为“敌人”来鞭策自己。如果敌人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做企业的初心。
直到现在,我认为旅行行业还有太多小空间具备可以用生产力来优化用户体验的方向。比如 点评 游记 虚拟增强 等等等等~
期待旅行业更为精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