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两步走,左右都得知。
写在正题之前的重要事件!!!
一、大部分孩子,特别是童年期的孩子,自控力是需要阶段性发展的,家长和老师的标准如果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合,很多“正常儿童”也会被误认为是ADHD或ADD,因此,自己主观自查只是初步动作,最重要的还是到医院进行脑电生理检测等一系列专业可量化的检查,不要私下未经确诊就给孩子贴标签。
二、不同的衡量标准下,即便是确诊了,大家对注意力涣散和过动的包容度是不同的。比如爸妈都活跃,很有可能孩子闹腾的不得了,但是家长觉得OK,因为“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我HOLD的住。”那作为旁观者,咱就回家教育自己就好了,劝君莫伸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父母太活跃导致孩子活跃不起来,逆流而上成为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结果父母和孩子的节奏搭不上,觉得孩子是ADD,其实可能孩子没事,是父母节奏太快,成年ADHD。再同理,父母特别温文尔雅,悠然自得,但孩子很活跃,正常的活跃成了父母眼中的“小猴子”,结果有可能是“小猴子”遇到了树懒“闪电”罢了。所以,我的观点,找到家长、学校、孩子三者之间的平衡点是关键,把握好舞步节奏,哪有跳不好的舞蹈?
三、生物基础无法改变的,后天环境去弥补。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只要方法得当,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方法要恰当,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
好了,接正文,如何治疗和改善。
一、药物。
主要是神经类药物,用于抑制过高的及提升偏低的神经系统活动,具体的上篇文章脑电图部分已经做了解释。
优点:见效快,谁吃谁知道。可以基本半小时见效,患者会感觉到诸如“大脑回归掌控了”、“攻克前额叶控制”、“头脑清晰”、“逻辑稳定”等(此处用词皆为成年患者的主观描述),肉眼可见的包括:小动作少了、坐得住了、环境整洁了、东西不容易弄丢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ADHD了。
缺点:
1、是药三分毒,副作用是要考虑的。
2、此类药物价格也是不便宜的,长期用药,嗯……钱包也是要考虑的。
3、如果单纯依靠药物,可持续性就呵呵了(这个前两篇有提到过)。就像感冒发烧,医生给你开了治感冒的药,同时也会说一句“平时注意运动,提高免疫力”,否则吃了药感觉倍儿爽,一停药就打回解放前,浪费钱又浪费感情,还增加对药物的依赖性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挫败感,再者说,药吃久了会有抗药性,要么要加量,要么要换药,自己个儿掂量咯。
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这个我试用过,脑袋上带个头盔一样的挺帅的仪器,另一端由医生在电脑上控制,像玩游戏一样,看着屏幕,用“意念”控制电脑显示。
其最基本的假设是:脑电活动可以通过直接的反馈学习来控制和调节,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原理,以脑电生物反馈仪为工具,通过选择性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的脑电波来达到治疗目的。
大白话就是:通过将不可见的脑电活动变得可见,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让人看到自己控制大脑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增加自控能力。
优点:
1、比起药物的被动改变,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让患者开始从被动走向了主动,开始掌握自己的大脑——再也不担心“控制不足我寄几”。
2、持续性来说,比起不吃药就犯病,进行一定阶段的反馈治疗后,相对可以保持的比较稳定,疗效更持久。原因就在于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别,一旦通过锻炼变成习得的能力,就有了话语权。
3、不吃药就没啥副作用咯。
缺点:
1、不够便捷。需要到医院或采购特定设备才能使用,花费不小。
2、没有100%的有效性,有报道说没有效果。(这里不得不说,就算是吃药,也不是所有人适用的。)
3、术业有专攻,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注意力维持、视觉追踪、短时记忆力 、辨别力等与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关的方面表现较好,有研究报告指出对言语性工作和选择性注意的改善不明显。
我的体验是,对简单的类似“肌肉训练”的功能它的表现不错,毕竟人家重点在于“条件反射”的培养,到了需要逻辑的功能、需要多能力配合的、更偏社交的功能就无能为力了,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正念认知训练。
把它放在第三位可以显示我对这个技术在ADHD上效果的认可啦!
其基本假设是:个体运用自律技术等对注意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自我放松的内在心理机制。换句话说, 正念训练主要是对个体的认知或注意力进行的训练。
大白话:不具备可视性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我的感受:正念训练在“回到当下”这个议题上表现优秀,通俗版的理解就是雷同“打坐”。配合认知训练,将正念训练和认知结合,才是其在ADHD改善训练的正确打开方式,从生理训练和心理认知的同步改善,往往见效显著。
优点:
1、弥补了脑电生物反馈的复杂操作,具有便捷性。正念的练习在家即可完成,时间长短随意,碎片时间也可被利用。
2、长期训练可有效提高记忆力、专注力、情绪调节能力。
3、无副作用。
缺点:
1、由于缺少可视效果,对于低龄段孩子效果不佳。
2、训练时间跨度较大。根据症状程度,轻度及中度的,采用这个方式较为稳妥。(个人经验,如果训练老师的技术稳妥,通常半个月到一个月可见效,两月以上效果明显。)
3、依从性不可控。即患者是否与训练者合作,是否配合训练项目。
—————————————————————————————————————————————————
在此要画一条线,以下选择更考验设计训练的人员功力,如能寻得有经验有技巧的老师,我会更建议采用以下方式。
—————————————————————————————————————————————————
四、认知行为疗法。
基本假设是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产生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以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 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吸纳、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
优点:
1、远期疗效比药物治疗更理想、更稳定、更持久。
2、对问题解决、社会技能、愤怒控制等应对型高段位关卡有较好效果。(毕竟人家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呀!)
3、对多动冲动型、混合型疗效优。
4、以上优点建立在非低龄段儿童的前提上。
缺点:
1、即优点4的反面。对于低龄段儿童,无能为力,因为——理解力和自控力不够哇!
2、对注意力缺陷亚型干预效果相对比较差。即对主要症状体现在注意力涣散及相关表现的干预有难度,原因很简单,难以调动积极性,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牵着小蜗牛,他的马力只有20迈,你再怎么跟他说开到50迈最舒服他也只能回复你“臣妾做不到”。
五、游戏治疗。
很明显这是涵盖了低龄段孩童的治疗方案,游戏就是他们的一切,在游戏中获得经验是最完美的事情了。
优点:
1、可操作性强。根据训练者的指引,在家也可坚持部分练习。
2、趣味性高。老少皆宜的选择~
3、依从性高。原因由2可知~
缺点:
1、疗效不稳定。需要多方配合,比较考验除了患者之外的所有人。
2、其他仍在了解中。
————————————————————————————————————————————————
又一条线
————————————————————————————————————————————————
说明:
1、医院系统自然以用药为首选。心理治疗及咨询系统自然以心理技术为首选。这个不讨论优劣。
2、像我这样的老江湖,在有限的咨询时间里当然不能只采用一种技术,往往需要针对性评估来访(出于职业严谨性考虑,心理咨询师不能接诊“患者”,只能接待“来访者”),采用多种技术结合,才能优缺互补呀(才能体现我们职业的优秀呀)~
3、关于“多动症是否是病”这个话题,见仁见智。我的观点是,在医院经过检查确定脑电符合病症的,还是慎重听话比较好。
关于“非病”的结论,大体是由于个体有呈现与ADHD人群相似的行为表现,但引发的原因是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目前有人经自己的经验便认定ADHD非病,但我不得不说,世界还很大,除了我们自身接触过的之外,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接触到的、我们不了解的(比如说,牙科医生总不会经常接诊治疗肺病患者吧?)。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大家接受讯息的途径众多,任何结论都应该谨慎并经研究论证。
4、由3引论,雷同的行为背后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成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家长或我们自己如不具备诊断能力,最好寻专业人士了解。我今日所写,大众有了解就好,只是提供资讯,不建议自己在家当赤脚医生哦~
最后,送上一句我喜欢的小段子:
“我们都是
在
失败中
在
黑暗中
在
前人的经验中
尝试
摸索
试图
寻得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