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2010年的一个法国短片:《调音师》。
相信很多影迷都对这部“短片中的《肖申克的救赎》”印象深刻。
“反转”是它最大的特点。
不过,今天的主角不是这部《调音师》,而是一部改编自它的电影:
《看不见的旋律》(又译为调琴师)
AndhaDhun
众所周知,短片改编成电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的优秀的短片,通常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故事扩充的过程中,由于前后对比的缘故,一不小心就会变得冗长,无聊。
影片并没有满足于还原一个短片故事,而是把它当做了一把钥匙,甚至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阿卡什,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家教。和短片一样,装瞎为他带来了很多便利。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生意、更多的小费,就连爱情也来得更加容易。当然他说服自己的理由是:
艺术家只剩听觉的话,可以更加专注。
由于出色的表演才华,他被一个富豪邀请到家里做私人表演。
这里基本保持了短片的故事框架。
按门铃,老婆开门,丈夫不在家,背后暗中观察的邻居。进门,弹钢琴,然后发现客厅的尸体。阿卡什只能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但是接下来,剧情开始自由发挥。
影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目睹了藏尸全过程的阿卡什安全逃脱。让这一点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加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马努。
他在阿卡什借机上厕所缓解紧张情绪的时候出场。从他的打扮和手上的枪,我们不难猜出他在这场凶杀案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他和富豪妻子的偷情补充了短片里丈夫的死因。(当然短片的死因不一定是这个)
其次是他特殊的身份。
脱离危险的阿卡什第一时间决定报警,结果就遇上了身为警察局长的马努。亲眼目睹的凶手就站在自己面前,两人尴尬的相遇再一次让案情恢复悬念。
很明显,马努再次开始怀疑阿卡什是不是真瞎?
原本应该发生在室内的质疑被成功转移到室外,而且还是两个凶手分别的试探。这让整个故事的延展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飞刀扔过来,眼睛都不带眨一下;转身遇到鬼,还得熟视无睹地煮咖啡。
搞笑之余,阿卡什凭借着高超的演技没有被识破。
不过最后一关还是露出了马脚。西米直接当着他的面往他的咖啡里倒进了毒药。喝还是不喝?
显然不能喝,阿卡什急中生智打翻了咖啡。可是作为演员的西米此时已经确定眼前的阿卡什不是一个瞎子。如果这时候一枪下去,显然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为了继续挖坑,导演在这里又做了一个有趣的改动。西米依旧放过了阿卡什,不过利用药物让他变成了真正的瞎子。
原本是假盲人,意外的知情人!
现在是真瞎子,无辜的受害者!
剧情不仅在广度上做了提高,人性深度的挖掘也不含糊。
很多人在看短片的时候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男主面对的明明是一个老妇人,却没有反抗?
答案是源于盲目的自信。
瞎子扮久了,就以为自己能够成为真的瞎子,事实上这些谎言只能骗取那些愿意相信他的人。一旦到了真正侵害别人利益的时候,原本能够带来便利的盲人身份反而变成了思维和行动上的限制。
现在的阿卡什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瞎子,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无法靠说出真相来摆脱危机。没人会相信一个真正的瞎子说自己看到了一宗谋杀案。
如何让真相大白?如何让自己重见光明?
此时剧情才刚刚过半。
后面的故事虽然脱离了短片,却依然是个充满意外的反转故事。(真的不能再剧透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结局和短片一样充满了趣味性。乍看之下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短片聚焦的是男主有没有死,而影片关注的是男主最后是否恢复光明。
说实话,这个改编整体十分大胆和精巧。不过可能是印度片人民喜欢吹空调的缘故,影片整体时间上还是有点长,导致故事稍微有点松散。好在最后的结局确实加了不少分。
结尾这个一拐棍打飞易拉罐的行为是有意还是巧合?其实和短片一样,开头既是结尾。(忍不住提示:注意最后拐杖的造型)尤其是开篇的一句话已经很好地总结了主题:
什么是生命,这取决于肝脏!
肝脏有什么用,肝脏能拿来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