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你读这么多书有用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泛的问题,不好答。首先,我读书算不得多。只不过现在人均阅读量偏低,你超过了平均阅读量,容易被衬出来。
说人话就是,对于写字的人而言,读书就像是补充能量一样。像是一匹跑马,要不断跑,就要进食。当然是有用的。
但很显然,问的人要的不是这个答案。他们能理解,对于作者而言,读书当然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从不打算靠写字为生的人来说,读那么多书,到底有些什么用?
老丁给我讲过一个事。他说,他以前有个女朋友,喜欢看书。他为了和她有共同话题,于是就去读书。读着读着,就喜欢上阅读了。后来,过了几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缘分尽了,但是读书的习惯却养成了。
你问我,读书对老丁有什么用?我想,就像是你吃一个桃子,桃子吃完了,桃核扔了。你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第二年才发现,桃核破土而出,长出了新的桃树苗。
这种奇异的美妙,就像是相忘于江湖后,还有种相濡以沫的藕断丝连。
有一次我到他家做客,他拿出一本散文,翻到一页,说,我每次读到就想哭。真的,我觉得写得太好了。他还说,我得把这本书送给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散文。我推辞说,你跟这本书有感情,你留着。我以后一定会再买一本读。
那几天的黄昏,他带我去鸣沙山附近散步。他说,行之,你看过鸣沙山的落日吗?我以前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鸣沙山上,等落日。你知道么,太美了,落日的光芒照在沙漠之上,那种大自然的壮丽,我看得流眼泪。
有些人,经历一些生活的打击,会怨恨,愤慨,绝望。而还有一些人,经历一些生活的打击,反而学会了宽恕,淡忘,释然。后者多半内心平静。
从前有人说,现在静不下来读书了。
另一人说,搞错了,不是静下来读书,是读书让你静下来。
我想大致如此。读书其实没什么用,但它能让人平静。平静这种心情,在这样躁动的年代,是一种精神药物。书,摆在书架上,就像是一颗颗药丸。各有不同的功效,治各种不同的精神创伤。
其实你如果细心点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做大多数事,都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是在海边烧一堆篝火,似乎在等待什么归来,但其实只是在祭奠某些失去的东西。你为了让这团火不熄灭,就得找柴火去烧。
对于有些人而言,一本书,就像是一根柴火。
人工智能IBM Watson曾花了短短几秒的时间,阅读了鲍勃·迪伦一生写下来的文字,然后对他说:鲍勃·迪伦先生,您的歌曲中反映的是两种情绪——流逝的光阴和枯萎的爱情。
机器人看得很准。拓展开,你会发现很多的文艺作品,都在围绕「 流逝的光阴 」和「 枯萎的爱情 」这两大主题创作。
读书读来读去,读的都不是未来,而是过去。人为什么钟情于阅读往事?
大概,往事只是逆方向的未来。
我爸以前爱给我讲段子。常说,你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他写作的时候,人物哭他也跟着哭,人物笑他也跟着笑,跟个疯子一样。你以为写作容易啊?
我爸说的不错,写作其实不容易,不成魔不成活,入戏太深,虚实莫辨。
但读书一样,也不容易。也是一个入戏的过程。入戏太浅,难知戏中真滋味。入戏太深,出来就难了。
有人说读书是一帮精神贵族干的事。有道理。但不妨说,读书是一帮戏子干的事。如席慕蓉说的:
亲爱的朋友,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世上越冷门的事,就越容易被美化。很多人高估了读书的效果,比如有人觉得读书多可以改变命运之类的。其实,读书只能让人明白,命运之所以是命运,就是因为它不可改变。
但读书也同时被低估了。很多人低估了它疗伤的能力。很多好书,早些年读下去,就像是在心里种下疫苗。大多数时候,你觉得自己百毒不侵,是因为自己内心强大,却不知道,其实是曾经种下的疫苗,在悄然为你提供抗体。
读书到底能得到什么?
其实什么都得不到。就像拿着竹篮去打水,无论你打多少次,都得不到水。但最终你会发现,篮子变得越来越干净。
你才明白,原来「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并不是一场笑话。整件事情从一开始,意义就在于把篮子洗干净。
201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