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值得深读的书,唯有深读才能感悟米莱昆德拉充满哲思的语言,使自己达到一定的智慧高度。我只是在寒假里读过一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也想在满头雾水之下写下对于这本哲学书的浅薄之感。权当留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几个知识分子之间命途多舛的故事。作品剖视了直白的性爱,特异的亲情,精神友谊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之重精神之轻的隐秘细分之处。全书共八章。每一章节的标题都是满含哲学性的精练词汇。许是哲学书的原因,它的结构布局区别与一般的小说。在每一个章节之后,作者都会以全阐述的姿态将上一章中小说内容的某些细微之处加以分析和诠释,注以精神高度和哲思深度。最后,当我读完全本几个主人公的故事,却因思想的深奥和广度变得一头雾水。只读一遍,谈何领悟。
只是,翻阅之时,边读边思。
他们的第二次见面,也就是特蕾莎逃离母亲去追寻托马斯时,特蕾莎的腋下夹着一本书。对于这个酒吧女手中拿书投奔托马斯,昆德拉也进行了心理上的分析并延伸到了哲学上的高度。而我对于这个细微之处也有一点共鸣或者说是理解。满街的红男绿女,特蕾莎拿着一本书并非是标新立异。在厌恶了世界的媚俗之后,一本书不过成了她在庸俗世界中不肯妥协的符号。完全出于内心深处的意识,意识之下带给男主角托马斯的暗示。特立独行之下,是被救赎的渴望。
昆德拉对这个平凡的片段进行了分析,剖示了特蕾莎寂寞的心灵深处强烈的求生意识。不只一个特蕾莎,定有许许多多的世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手里夹着一本书的特蕾莎,一个身陷囹圄渴望救赎的人。我们都曾是,或者现在是,将来是。
当特蕾莎认识到托马斯的不忠之后,她便开始做噩梦,开始手指发抖。我不知道特蕾莎每晚做噩梦的生活持续了几年。噩梦对应着生活,生活的压抑使人逃离,逃离之后又因着所谓的“Es muss sein”而再次折磨,相爱相杀。文中出现的“Es muss sein”出自贝多芬的二重奏。Es muss sein,非此不可!昆德拉在小说中提到了几次,进而又通过男主角托马斯的行为加以诠释。
托马斯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想到了贝多芬的Es muss sein,于是在国家深陷战乱时期回到国内寻找特蕾莎,寻找那个被他认定为“浮在水面摇篮里的孩子”。这是托马斯对特蕾莎独有的意识形态。而其他人,诸如我们也会在某个时刻突然闪现某个意念,牵引着我们去追寻,去共赴命运之河。
绝望。平凡生活下灵魂的痛苦催生的绝望。如果说特蕾莎做噩梦的开始是这段故事的高潮,那么当他们逃到村庄,当卡列宁这只狗病死时,该是故事落幕之前的平息吧。平息但不败落,绝望依然被升华。多年之后,我发现与你相比,我更爱的是狗。如果这是真话,那该是多么绝望的叹息。爱使她受伤,于是爱狗比爱你还容易。昆德拉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故事,血淋淋地把平淡的生活深刻剖析。隐秘的人性思想被揭示得毫无遮羞布。引起读者共鸣的不是他们的故事,而是来自人性隐秘之下的共同绝望。
还有萨宾娜,弗兰茨......
诸多片段翻覆心头,而出于对这本书的理解,我以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承载了一个灵魂的重量。
然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涵盖的思想之深度和思维之宽度使我没法产生深刻而犀利的感悟。不过,狭隘并不可怕。米莱昆德拉这位老者穷极一生智慧挥毫而著的书,值得世人深深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