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只有27家商家参与开始第一次尝试,到2018年两分钟破百亿的销售额,走过了10年的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已经成了中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标志性旗帜。在这样一场狂欢中,你和我都没有少给马爸爸贡献银子,剁手等一系列消费概念的亚文化流行,以及无数kol网红、知名品牌的不断加入与推动,更让这个节日越来越热闹,每一年的声势也越来越大。
这不,2019年的双11尚未到来,人们已充满了期待,好像每一个商家、每一个人、每一个媒体都已经将目光聚焦于此。
双11是最成功的一个品牌案例,为我们活生生的示范了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品牌营销的核心打法。今天我就试图站在认知维度上,和大家一同分享走过10年双11,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品牌建设的启示。
在品牌营销的江湖中,有一句话堪称真理:小处做事,大处造局。
十年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没有深刻的理解,直到这些年为越来越多大品牌服务的过程中,才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个品牌要想异军突起成为行业领军者、创造者,往往不是自己去埋头做很多的事情,而是通过打造一个更大的棋局,建立相关利益体的共同联盟,才能成就更高的格局。
如果以此来理解品牌的塑造,那双11就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
从2009年开始,天猫淘宝就试图大规模组织企业在11月11日这一天共同促销打折,并按照平台统一规则进行展示和曝光。刚开始参与的企业并不多,但随着双11取得的巨大成功,今天的双11,已成为商家、消费者、媒体、公众乃至国际市场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一盘大局。双11不再只属于天猫,更属于所有参与和关注这一局棋的人。在双11的这盘大棋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共同成就了今天双11以及天猫淘宝的品牌高度。
对于其他品牌的重要启示是:
一个品牌当开始希望成为行业瞩目和领导的品牌,不要只思考自己试图去做什么,要洞察合作伙伴、相关利益方以及用户、媒体和公众的希望,要善于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运用联合营销、跨界整合的策略,创造一个更大的品牌格局。就像小米打造生态圈、美团打造美团大学一样,一切的背后,都是品牌造局的体现。
小品牌在品牌传播中主要是做事情,做广告、搞搞自己的自媒体矩阵,而大品牌则非常善于在市场创造足够的势能,让大众都进来讨论参与,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好奇,让每一个合作伙伴和市场参与者都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数数这些年品牌营销世界的故事,就发现双11在品牌势能的创造方面,一骑绝尘。杜蕾斯的文案、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得到的跨年演讲,也都是在势能创造方面取得非常不错成绩的品牌。
这些年大家都感觉到,单纯的品牌广告和内容营销,在品效合一方面发挥的效果越来越差,粉丝关注度和市场转化率之间不成正比,而破解这一局面,目前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足够的品牌势能。
创造势能的第一招儿,就是学会立体化的整合营销。
双11发展到现在的时候,每年的宣传真的是铺天盖地。线下的地铁公交等交通枢纽、写字楼电梯间,线上专题推送、大数据广告、数字电视媒体、各类内容营销,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讨论,各大品牌为了在双11取得更大成果与天猫的共同联合营销,亦或是开展独立的品牌宣传——从天上到地上,从社交媒体到大众关注,这样的势能特别的充分。
创造势能的第二招儿,就是善于将平时的小热点汇聚成一个共同的大热点。
各种新品发布的手机、各种令人心动的美妆产品、服装包包,这些平时已经引发用户关注度的产品,在双11集中亮相、瞬间爆发,用促销打折令人欲罢不能。
创造势能的第三招儿,不是我说我是什么,而是要让大家共同说我是什么。
要善于创造话题、制造热点、创造内容、形成二次方三次方的传播。我们细数双11的品牌传播内容,其实来自于官方的只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大众的讨论和各种自媒体的追逐。
创造品牌势能,其实还有很多招数,只不过前三种招数是双11应用最为成熟和最为有效的,也值得各品牌借鉴和参考。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沉浸于大量的信息之中,尤其处于商业信息的浸泡环境里,久而久之,视觉、感知和兴奋点越来越麻木。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要想用击穿市场的麻木和疲倦区,原来的品牌长线作业逐渐变成一种常态,但更有效的属于长期酝酿和时间单点的集中式爆破。只有在某一刻,用有效的品牌策略和内容突破用户的信息疲倦区和市场感知盲点,刺痛人,这样的品牌营销策略才符合当下的需求。
双11在亮相的时候,就选择了联合众多的品牌,用集中高密度内容进行互联网信息涌点的创造。一时之间,大家在各个领域、各个渠道上看到全是双11的故事和内容。
试想一下,如果天猫不采用在双11集中促销的策略,而使用天天类似力度的促销策略,用户和市场就会非常疲倦,认为是一种商业的常规化形态,很难有效激发起自己行为。最终会导致你可能会关注天猫平台,因为这是一个折扣型平台,但是你无法激发起对一个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联想。而丧失了关联性联想的品牌,就极其容易被取代。
这一点对品牌运营的启发是:
在品牌的传播策略当中,要日常耐心的经营、策划和观察,在做好日常传播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在年度的某一个时刻屯重兵进行爆破式的发力,而且能量一定要超过常规的信息痛点的厚度,一次突破,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张力。
这种策略类似于二战时期德国使用的闪电战,经过长期的预备之后,利用高速机动的坦克部队,单点突破敌方防线实施纵深打击,最后进行战略包围,而不是以线对线的方式进行全线死磕。你要相信,用户对于商业信息的认知已经建立了内心的防线机制,突破防线最好的方法是点状式突击,而不是沿着防线来一圈撒胡椒面的轰炸。
双11在今天,是人心目中的光棍节还是电商购物节?大部分人一定认为是电商购物节,光棍节只是附带信息。
但事实是,2009年第一次双11购物节发起时,人们都认为双11是光棍节,大家主要话题是男女之间脱单故事。电商购物?那是男生为了讨女孩子喜欢,去买便宜礼物的一个途径而已。
在这样一个日子,天猫淘宝却抓住其中的购物因素,把电商节进行疯狂放大,最终取代光棍节,成为双11的新概念,完成了热点概念迁移。但这样的概念迁移又建立在原来模糊的购物因素之上,水到渠成、顺势而为。
这给品牌的启发点是什么?
品牌营销要学会找日子做突破!双11作为一个线上购物节,在光棍节当天正好利用了爱上网的年轻人都聚集网络讨论脱单,而同时潜在的情侣间买礼物进行表白的需求场景中,这为单点突破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双11这个日期辨识度很高,人们的记忆感很强。
选择这样策略的还有很多品牌,例如罗辑思维刚崛起的时候,罗振宇每天60秒语音在早上6:30进行推出,让用户记住了这一时刻点,这也成为了这个知识巨头崛起的重要的时间信号与品牌标识。这几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也是利用了辞旧迎新的时间价值,用用知识跨年杠上了传统的娱乐晚会跨年,因此获得巨大成功。
那么现在,你是否找到了专属于自己品牌突破的时间点和仪式感了吗?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为很多品牌策划过年度热点营销。很多时候在做完当年的活动之后,我都建议将这个活动作为这个企业标志性的品牌活动,每年都持续去做。但大多数企业往往不会继续做这主题的事情,而是再换一个主题、换一个事情,甚至是换一个时间去做。
若干年之后回头一看,这些企业做了很多活动,每年都提出一个系统性的品牌事件,结果虎头蛇尾,以后在市场上再也看不到了。发生一次两次这样的现象,还可以理解为是企业对品牌的战略性调整,但年年都这样做,只能说明他们太缺乏对品牌价值沉淀性的理解——不是在做品牌,而是在做促销而已。
双11从2009年开始一直坚持到了今年,每一年都有新变化、新发展、新突破,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双11的诠释和定位。这么多年反复市场教育,已经让人们完全认可了双11的品牌价值和信誉,更认可了阿里巴巴打造102年企业的信任。
我自己做的事件沉淀模式塑造品牌的事情屈指可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堂奖·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我从2016年初次接触一直推动到了今年。金堂奖从2010年启动,到今年已经10年,持续性见证了中国室内设计产业的发展,帮助上万名设计师获得了个人品牌的展示,成为了中国室内设计产业界的一个超级IP,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信赖。我觉得这就是沉淀的价值,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一件事情做一年不算什么,连续做10年,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从事件到品牌,从认知到IP。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企业通过一个事件塑造品牌价值时,要懂得时间沉淀的价值,持续的做、年年做,形成业界自己的品牌专属标识,未来的价值将是获益无穷的。
所有的行业在本质上都是教育行业,你要教育合作伙伴支持你,你要教育用户认同你,你要教育市场接受你,你要教育员工团结起来努力做。
这个教育性在双11的成长过程中体现的很充分。2009年到2012年初步的发展阶段,双11教育了很多网民习惯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整整培育了一代80后;2012年到今天,双11不断教育用户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购买新习惯,这个也完美完成。
通过双11这样的品牌示范性工程的带动,整个社会见证了中国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包括淘宝天猫在内的各类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所以说,双11对整个中国商业环境的教育创新价值的意义不可低估,也让许多人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了互联网对生活便捷的价值,更成就了以马云、张勇为代表的新一代商界标杆。
这带给我们品牌的启示是:
不要总认为教育市场的成本很高,面对新物种商业环境,面对不接受的和不理解的市场,不要束手无策,而要去建立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市场认知的事件,触发与用户价值、与参与者价值密切相关的教育实践。而谁教育了市场,谁就会主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