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民间流行正月不理发的习俗,特别是一些老人,对这样的禁忌非常看重,所以一般腊月里理发店的生意就特别好,因为有句俗语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就算不信这个,也为了图个吉利,哪怕头发长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也坚决不理发,非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那一天。
那么,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到底源自哪里?真的有“死舅舅”这么严重吗?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事情还要从明末清初那道著名的剃发令说起,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不久,摄政王多尔衮就颁布了著名的剃发令,要求所过州县地方“削发投顺”,也就是把头顶周围的头发剃掉,像满族人一样留个辫子。如果不听话,就要“玉石不分, 尽行屠戮。”
剃发令一出,当时就遭到了强烈抵制,因为汉文化里深受儒家影响,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岂能轻易剃掉?何况,还要留一条在时人眼中那么难看的辫子!
何况,还要留一条那么难看的辫子!
迫于汹涌的民情,多尔衮无奈,很快取消了这个剃发令。
但是到了第二年,随着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多尔衮就再次颁布剃发令,这一次严厉得多,不剃发留辫子的“杀无赦”。
这,也就是民间流传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这一剃发令当时也遭遇了激烈反抗,很多地方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最典型的就是在浙江嘉定,老百姓先后三次组织起来据城反抗,被清吴淞总兵李成栋三次率军破城,每次破城后都大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清军的残暴令人发指。
可见,清初颁布的这个剃发令,令汉人至今都极其反感,而正月不理发的这个习俗固定下来,就成了汉人对那段痛苦历史的纪念,以及对遇难者的缅怀。
但是,这又和“舅舅”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什么关系,纯属误会。民国时期刘国斌的《四续掖县志》解释得很清楚:
“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也就是说,正月不理发,是人们为了“思旧”,即思念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思旧”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莫名其妙地成了“死舅”。
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月不剃头”,跟民国初年颁布的“剪辫令”有关。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5日颁布了一道“剪辫令”,限国人20天内把辫子剪掉,具体的做法是:剪掉辫子,把头顶周围的头发留起来,但不像古人那样蓄发,基本跟现代的发型差不多了。这天农历是正月十七,剪辫行动正好延续到整个正月结束。
相比于清廷的“剃发令”,民国的“剪辫令”成为这一习俗来源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这一习俗发展到现代,并非绝对的禁忌了。如果家里老人不在意的话,年轻朋友们正月理个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未必非等到“龙抬头”。但是,那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还是值得我们铭记的。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史小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