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学习体会7
今天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7天,我阅读了第二篇的第12节《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读后还是很有收获,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好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安康;有的认为是社会和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毫无疑问,其实这些都是衡量好社会的标准之一,一个好的社会肯定有很多标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标准。
叶澜曾经指出,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存在着三大缺失:一是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缺失。社会很少基于教育的尺度和眼光来衡量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质量;二是社会缺乏对教育的责任。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每个社会细胞缺少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把握。长期以来,社会整个细胞没有成为内含教育的责任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的平台,许多社会机构也没有能够成为具有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机构。
文中以日本的公民素质、应急反应等为例,告诉我们:教育就不光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好的社会需要好的教育。健全健康的基础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保障,素质培养、人格培育、智慧启迪不仅与学校有关,也与社会相关。日本公民的灾难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日本的每个社区、家庭、社会机构,都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的公民素质,是整个社会共同培育、共同保障支持的结果,是社会承担教育责任的结果。对于这一点,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在行动上往往容易忽略。
教育改革的成败必须与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相伴相随。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瓶颈与纠结之一,在于社会保障和支持系统的“不给力”,只是源源不断向教育提出各种要求,却回避自身的教育责任。社会总是向教育提出各种各样的期待和要求,而很少想到社会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些什么。与之相反,社会往往成为干扰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
如今的学校已不再“单纯”,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命令,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下乡扶贫、投票活动、知识竞赛……让广大老师“疲于奔命”、满腹牢骚,却又敢怒而不敢言。有时为了配合上级的临时工作,学校还不得不停下课来。我们的中小学校何时能够纯粹一些?让老师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家长和社会也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等方面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内校外没有形成一种合力。学校特殊而又尴尬的地位,让学校教育时常感到“势单力薄”、无能为力,对一些影响学校发展的现象只能“望洋兴叹”,而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也时常“束手无策”。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好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保障和支持,同时又将促进“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创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