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的末期,随着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挽救本国灭亡的命运,对付秦国的入侵和壮大自己的势力,竭力网罗人才。
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其中有以养“士”著称的四位代表人士,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扩大自己和本国的势力。他们出身高贵、长期主政,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四位代表人士,就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公子的事迹众多,你也许不十分熟悉,但要揭开战国四公子的神秘面纱,需要首先知道这四个经典故事。
一、鸡鸣狗盗:
孟尝君姓田名文,贵族出身。若了解孟尝君,你必须知道“鸡鸣狗盗”这个典故。
据《史记》之《孟尝君列传》记载:
田文的父亲田婴,在齐威王从政时就任职当权。而齐宣王被侧立为国君的第二年(公元前343年),田婴与我们熟悉的田忌、孙膑一起攻打魏国。
孙膑以“减灶行军”的计谋,在马陵诱杀庞涓战败魏国。宣王九年(公元前336年),田婴就任齐国宰相。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由于是五月五日出生。当年田婴不准田文的母亲生下他,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生下。
田文聪明伶俐,不仅讨得田婴欢心,还改变了父亲对田文的态度。田文被委以重任主持家政,田文不负使命名声大振。田婴去世后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以上就是孟尝君的背景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礼贤下士影响巨大事迹多多,而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典故,它出自于《史记·孟尝君列传》。
原意是指学鸡鸣叫以骗人,装成狗的样子去盗窃;后来比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也指具有这种技能或行为的人。
但是这个典故对于齐国的孟尝君来说,却具有生命攸关的意义。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也慕名拜他为相。不久有人向秦昭王进言:
“孟尝君虽然贤能,但他是齐国人,如果我们秦国和齐国发生争执,他定会为齐国利益着想,那我们秦国就危险了。”
秦昭王认为言之有理,罢免了他的丞相,并将孟尝君关押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之以除后患。
孟尝君身陷囹圄,他的门客四处托人想办法解救主人。他们找到了秦昭王的宠姬,宠姬答应替他说情,但提出了要求:
“我听说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天下无双,如果你能把这件狐白裘送给我,我就帮忙救他。”
孟尝君暗暗叫苦,这件狐白裘已经送给了秦昭王,如何再能生出一件?
就在大家毫无办法之时,一位不起眼的门客自告奋勇:
“我能拿到那件狐白裘。”
当天夜里,他就趁黑装成狗的模样进入秦宫,偷出了狐白裘。
宠姬得到狐白裘后没有食言,孟尝君很快被释放并强令回国。由于担心秦昭王反悔,他们不敢耽搁,连夜奔逃。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时再次遇了难题。
按照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时刻才可开关放人,而如今夜黑如墨,他们哪敢等到鸡鸣报晓呢?
正当众人犯愁之时,又一位门客站了出来,只见他:
“喔,喔,喔……”
连叫几声,引得城关内外的雄鸡全都叫了起来。
守关的士兵听见鸡鸣,以为天色将亮,遂打开城门,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逃出了秦国。他们出城不久,秦昭王的追兵也赶到了,但为时已晚。
“鸡鸣狗盗”一词亦随之流传至今。
以善养门客著称的孟尝君在生死攸关之际,依靠“鸡鸣狗盗”之力,逃过了致命一劫,回归齐国再次出任齐国宰相。后来,却因为受到齐王的猜忌出逃至魏国,被任为魏国宰相,又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
孟尝君一生曾出任秦、齐、魏三国的宰相,可见能力非凡。
但任何人都有其两面性,孟尝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势,后来又不择手段反目齐国,令人们对其人品产生怀疑。所以宋代王安石称之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看来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呀。
二、毛遂自荐:
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之《平原君虞卿列传》。
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号称平原君。赵武灵王就是通过“胡服骑射”等改革,令赵国强大起来的君王。
平原君赵胜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经三任赵国宰相。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一年,异人(后来的秦昭襄王)和赵姬在赵国出生了一位伟大的帝王—秦始皇。
赵国的平原君打算在门客中选取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前往楚国要与楚王联盟解邯郸之困。可是选来选去,却仅仅选出了十九个人。
这时候,有一位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愿出使楚国。平原君看他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在门下三年也无丝毫建树,不想带他前往。
毛遂却说:“如果您早给我机会,我就像一把放在口袋里的锥子,不但能露出锋芒,而且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见他出口不凡,便同意带他一起出访。在去楚国的路上,通过大家交流,都对毛遂的口才和见识刮目相看。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合纵盟约。虽然平原君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但从早晨谈到中午,仍无任何进展。于是众人推荐毛遂登场。
毛遂手按宝剑拾阶而上:
“合纵的利与害,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讲明白,如此长时间却无进展,不知这是何故?”
楚王感到奇怪,什么时候冒出这么个无名之辈:
“这是谁?”
平原君:
“我的随从家臣。”
楚王于是叱责到:
“我正在和你主人谈话,哪有你插话的份。下去!”
毛遂依然按剑向前,毫不示弱:
“您这样呵斥我,是因为你楚国强大吗?但现在我们相隔不足十步,大王的命可以说就在我的手里,您人再多也起不到作用!有我平原君在此,岂有被你叱责的道理?再说,楚国方圆五千里,雄兵上百万,这样强大的国家,天下谁能敌挡?却让秦国的白起这个平庸小儿,仅率几万秦兵,一战就攻下鄢郢(音:焉影);再战火烧夷陵;三战凌辱了大王的先祖。那个时候,您的威风和脾气在哪呢?如此的奇耻大辱,我们赵王都替您害羞!你以为合纵联盟仅仅是为了赵国吗?这也是和楚国息息相关的!”
毛遂的一番话句句在理,并且还咄咄逼人。楚王只好点头称是改变了主意:
“好吧,我们签约!我们签约吧!”
毛遂见大功告成,吩咐左右取来一碗鸡、狗、马血,双方先后吮血在合纵盟约上签字画押。
不久,楚王派春申君黄歇带兵联合魏国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毛遂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令平原君赵胜刮目相看,从此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通过这个事件,除诞生了“毛遂自荐”这个成语之外,同时还衍生了“脱颖而出”、“歃血为盟”。
平原君赵胜于邯郸的危急时刻,在毛遂的鼎力协助下与楚订立盟约,求得救兵,最终取得抗秦存赵的胜利,可算是乱世之中的倜傥公子。
而他又曾经不识大体,他贪图冯亭献城的小便宜,招致与秦军的长平之战,最终“纸上谈兵”的赵括令四十万赵军惨死在秦军手中。
因此,司马迁对平原君有褒有贬,称其为“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之人。
三、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的故事背景一样。
赵国平原君旗下的毛遂,促成了与楚国的合纵盟约;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更是不遗余力“窃符救赵”,为击败秦军立下汗马功劳。
据司马迁《史记》之《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叫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被后王封为信陵君。
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从来不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诸侯各国因魏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赵国邯郸被围之时,魏王受邀派出十万大军前去支援。而秦王得知后,派特使威胁魏王:
“如果谁胆敢出手相助,一旦我们拿下邯郸,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歼灭他们。”
魏王害怕,命十万大军原地待命,待战局明朗时再决定是否出战。
信陵君从全局上考虑,目前诸侯中能与秦军抗衡的只有赵国,而魏国毗邻赵国,赵国一旦沦陷,唇亡齿寒,魏国也会危在旦夕。所以他多次劝谏魏王,希望待命的十万大军出兵救赵,以解邯郸之围。魏王却依然顾忌强大的秦军,不为所动。
侠肝义胆的信陵君魏无忌,从三千门客中精选数百名壮士组成百乘战车,前往邯郸赴死救赵。经过东门时,七十岁的老臣侯嬴劝信陵君不要以肉投虎,并献计信陵君:
您要解邯郸之困,仅凭百乘战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待命的十万大军。由于魏王不同意发兵,只有拿到兵符才有可能命十万大军前去救赵。信陵君可请如姬盗出兵符,因为您对如姬有大恩,同时她最受魏王宠幸。拿到兵符后,假若将官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出兵,则武力制服他并接管兵权。
信陵君按计行事,如姬果然答应并盗出兵符交给信陵君。
正如老臣侯赢所料,拿到兵符的信陵君来到大军阵前,带兵的将官果然拒绝出兵,信陵君的随从武士杀掉将官。
大权在握的信陵君马上颁布了一条军令:
“父子同在部队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部队的,兄长回家;独子无兄弟者,回家敬养父母。”
最终选出八万精兵进军邯郸,很快楚军也随后赶到,三军合力大败秦军。
邯郸之战,虽没有长平之战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对各国形势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史上称,邯郸之战,是一场推迟了秦国统一步伐的战争。
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他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得到世人的称赞。在这些故事背后,无不充满着奇谋妙计和大国博弈。
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四、毋望之祸:
“毋望之祸”的意思是:
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另外一位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
根据司马迁据《史记》之《孟尝君列传》上的记载:
黄歇年轻时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当年出使秦国十年,最后以命相抵,设计谋让充当人质的太子平安回楚。秦昭王得知此事大为恼火,命黄歇自杀以谢罪。
大臣上前进言 :
“黄歇作为臣子,为其主人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太子如果被立为楚王,必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放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
秦王听从了大臣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公元前262年,也就是秦始皇3岁的时候,回国不久的太子如愿继承王位。黄歇很快晋升就任楚国宰相,后来又被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作为宰相辅佐楚王二十多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楚王没有儿子,黄歇也为此事发愁,寻找多名美女进献楚王,却始终未能如愿。
一位叫李园的赵国人出现了,改写了楚国和春申君的历史,黄歇也遭遇了“毋望之祸”。
李园也深知楚王没有儿子,他带着自己的容貌出众妹妹来到楚国,想去献给楚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奈没有任何机会,作为过渡,李园首先做了春申君的门客。
为了引起春申君的注意,有一次请假回家并特意迟归。回来后他去拜见黄歇,谈到迟归的原因,他说:
“齐王派使臣来娶我的妹妹,我由于接待使臣,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
此事引起了黄歇的兴趣,让李园带来一见。
看到春申君垂涎妹妹的美色,就以尚未收下齐王的聘礼为由,就把他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黄歇得到佳人非常开心,不久,李园的妹妹怀了身孕。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他们继续他们推进的计划。
一天,李园的妹妹对黄歇说:
“楚王如此尊重您,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改立兄弟为王,您恐怕很难得到信任了。因为您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失礼的地方,他们若被立为国君,能否保住您宰相位置不知,搞不好也许还有灾祸落在您的身上呢?现在我己怀上身孕,别人并不知道。如果凭您的尊贵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如果上天保佑能生个儿子,将来您的儿子继位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您看这样不好吗?”
春申君认为言之有理呀,于是将李园的妹妹进献给楚王。
楚王甚是宠幸她,随后果真生了个儿子并立为太子,李园妹妹也理所当然成为了王后,李园也因此得到器重并参与朝政。
李园参政后,担心黄歇说出这个秘密,暗中豢养了刺客,计划除掉黄歇进行灭口。这件事朝中已人人皆知,唯黄歇不知晓。
楚王后来病情加重,恐怕不久人世。春申君的门客朱英觐见并谏言:
“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春申君满头雾水:
何为毋望之福?
朱英说:
“您任楚相二十余年,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就是楚王。不久年幼的国君继位,您又可以代他掌握国政,这就是‘毋望之福’,也就是不期而至的福。”
春申君继续问:
毋望之祸呢?
朱英继续解释:
“李园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毋望之祸’,也就是不期而至的祸。”
春申君又问:
毋望之人呢?
朱英继续讲:
“您可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就替您杀掉这个李园。我就是“毋望之人”,也就是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听了之后大为不以为然:
“李园性格软弱,我对他很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朱英见状知道自己的谏言不会被采用,为了避免灾祸殃及自身,就逃离了楚国。
十七天后,楚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在棘门设下埋伏,斩下春申君的头,扔到棘门之外;同时将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与春申君的儿子立为楚王,也就是楚幽王。
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人,每当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他们手下的门客救主人与危难之中。唯独春申君,在关键时刻,没有听从门客朱英的建议,受了“毋望之祸”而不得善终!
太史公说:当年春申君劝说秦昭王,冒死把楚太子送回楚国,是多么智慧和高明啊!后来被李园控制,昏聩糊涂。所以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战国四公子,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他们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成名于乱世。那个时代给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不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经典,而是那个时代为了家族、国家利益而努力的英雄。
他们一人出,救一国,是那个时代璀璨的四颗明星,他们的故事如星光灿烂,至今仍然照耀着华夏大地。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