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这本书我还记得是刘真老师送的书,因为全班就我跟另一位同学完成了她交代的作业。作为一名文科生对历史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的认知来说就有些欠缺了,这本书刚好弥补了这些认识。接下来就我对《人类简史》这本书谈谈收获。
第一部分讲的是认知革命,是从人类的发展之初开始讲起。人类最初只是整个地球上不起眼的生物之一,通过学习和对事物的认知,让我们人类得到了许多新技术、组织能力甚至眼界,从而走出亚非大陆,前往外面的世界。这一章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采集社会。那个时代人口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庞大,那时的人口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固定居所,整个身家财产都带在身上。因为他们那时没有意识种田,只用每天在不同的地方,采集不同的食物就可以满足一天的温饱,甚至还很健康。那时没有传染性疾病,因为人类根本聚不到一起,就不会相互传染了。那时也没有因为个人私欲而争论斗争,因为私有财产到农业社会才出现的。那个时候一家人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寿命没有我们如今这么长,但那时每个人都相对来说拥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第二部分讲的是农业革命,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大约是公元前9500年至公元前8500年前,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东部的丘陵地带。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其他地方,书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大部分的动植物其实都无法训化,简单来说只有这几个地方的植物才时候种植。人类为什么会从采集到最后决定定居不在搬迁呢?书中是这样写的:当时人们在采集到野生谷物的时候,有多的谷物会带回到居住地,但是到居住地这个路途中会有一些掉到地上,最后这个路的周围也都长出许多小麦。慢慢的人类就发现了小麦可以种植,于是人类部落逐渐能够放弃四处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个季节,甚至形成永久性聚落。但这样对于那个年代的他们来说是好还是坏呢?作者辩证的看待了这个现象。随着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粮食供给的增加,人口也开始增长,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是粮食反而不够吃,儿童死亡率一路飙升,永久聚落也成为了疾病传染的温床,粮食的丰收还会引来盗贼和敌人。迫使他们筑起高墙,严加警戒。
当人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不放弃农耕回到原来的采集生活呢?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所有改变都必须点点滴滴积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才能够改变社会;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选了。作者还拿现代奢侈品举例: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后会成为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等到习惯某种奢侈品。就开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接着就是一种依赖。最后,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没有这种奢侈品。细想一下,在以前,寄信是件麻烦的事情,得亲自动笔、写封信、贴邮票,还得走到邮局去寄。想得到回信,可能得等上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至于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就寄一封电子邮件,传到地球的另一端,而且如果收件人在线,可能只要一分钟就能回信了。我们确实省下了所有的麻烦和时间,但生活真的更轻松了吗?
可惜事与愿违。在传统信件的年代,我们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联络的事儿才会写信,写起信来也不是想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逐字逐句的写、考虑再三,而且对方的回信也会同样慎重。但是在今天,我们的微信、钉钉每天都会收到各种消息,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回复。我们以为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了过去的10倍,所以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
农业社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虽然农民勤劳,希望保障自己的未来的经济安全,但这几乎从未实现。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层,不仅靠着农民辛苦种出的粮食为生,还几乎全征收抢光,只留给农民勉强可活的数量。可以想象,正是因为这些征收来的多余粮食养活了战争、政治、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
靠着农民多生产出的粮食,加上新的运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先后形成了村落、城镇、都市,就算有能力养活某个城镇的1000人或某个国家的100万人,还是无法确保这些人都同意如何划分领土和水资源,如何解决争端以及在干旱或占时该如何应变。而如果对这些事项都无法达成协议,就算大家谷仓满满还是会发生冲突不断。虽然有了部落城市,但是如何能够让人类发展出大规模合作的本能呢?书中提出了一个点“由想象所构建的秩序”。虽然人类在采集时代也没有这种合作的生物本能,但因为有了共同的神话故事,几百个陌生人就能够互相合作。拿我国秦朝来举例,秦始皇统一中国靠的是什么?为何能管理4000万人,税收可以支持数十万士兵,以及有超过10万官员的复杂的朝廷系统?所有的这些合作网络,都只是“由想象所构建的秩序”。
伏尔泰曾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如果人们希望某个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能维持久远,大部分的人(特别是大部分的精英分子)就必须真正相信他。就拿我国的仁义礼智信来讲,如果不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它,儒家思想绝不可能持续了两千多年。
想要改变现有由想象构建出的秩序,就得先用想象构建出另一套秩序才行。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现象所构建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而已。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够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首先展现的是我们熟悉的“金钱”文化;从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再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书中评价到:“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为什么我们都会相信贝壳、金币或者钞票?原因在于:我的邻居都信。金钱制度有两大原则:1、万物可化 2、万众相信。其次展现的是帝国文化;然后带来的是宗教文化。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那些在当代看来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后成真的事。
究竟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不像物理学或经济学,目的不在于做出准确预测。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文化并不是某些人为了剥削他人而设计出的阴谋,而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所出现的心理寄生虫。从出现之后就开始剥削所有受到感染的人。
历史有太多的可能性。而许多的可能性最后都未成真。所以我的历史老师常说“历史不容假设”
第三部分讲的是科学革命。所谓的科学革命就是将人类带到阿拉莫戈多(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地点)、带上月球的这段历史进程。在这场革命中,人类因为将资源投入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新力量。
接下来讲讲“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这个循环是科学、政治和经济这三者互相回馈,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资源,科学研究几乎不可能成功。反之,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会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我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几乎没有发展科学,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几千年。我们的祖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找出支配自然界的法则。然而,现代的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却有着不同之处。首先,现代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更重要是我们也愿意在知识进展之后承认过去是可能是错的。其次,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我们通过收集各种观察数据,在用数学工具进行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然后,取得新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科技。
19世纪我国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照抄或者购买都完全不是问题),我国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究竟欧洲在现代早期培养了什么潜力?让他能在现代晚期称霸全球?这个问题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答案: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经济高速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国家富强后反推科学继续发展,给予帮助,让科学诞生出更多生产力,继续循环。
社会上有两种贫穷:1、社会性贫穷,指的是某些人掌握了机会却不愿意释出给他人;2、生物性贫穷,指的是因为缺乏食物和住所,而使得人的生存受到威胁。
接下来介绍的是资本主义,这让我又想起一直想看的一本书——国富论,这本书看完后《国富论》将成为下一本!
资本主义虽然追逐金钱,但他们也不是盲目的。他们教条里的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仔细思考后确实该当如此,金钱存着对社会发展来说并没有多大好处,只有不断的新建工厂,创造就业,这样就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让我想到了埃隆马斯克,他在我眼里就是不断的挑战不可能。在挑战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败和金钱损失,但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是有利的(就目前来看)。
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而我们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导原则则是——“购买”!
大多数的历史书籍强调的都是伟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战士、慈爱的圣人,以及创造力丰沛的艺术家。这些书籍对于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瓦解、帝国的兴衰、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可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但对于这一切究竟怎么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却只字未提。这本书很神奇的讲到了人类快乐,作者从各个学派收集了解到对快乐的各种理解。而我看中了一句话:“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
最后一点讲到智人末日,说实话把我讲怕了,看到科学家对生物的研究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改造器官,改变基因,人造器官等等,真可谓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真的有末日呢?
最后,看完确实增长了我许多见识,让我对人类的历史了新的认识,也激起了我想了解跟多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