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整理东西打开了一个铁盒,好似打开了时光机,知道的不知道的时光“嗖嗖嗖”来回穿梭。
工作轨迹的盒子
一个小小的马口铁盒子,封口特别紧,用力一打开,东西叮叮咚咚的散落在地上,全是些工牌之类的东西,幸好没有易碎品,数了数有足足十几枚。
从颜色和形状来看都是有些时日了,仔细一瞧,有些比我出生的年份还要早好多。浙江电视台、杭州广播台、西湖十景评选、新闻工作者纪念章、杭州话剧团……
看来这个盒子是属于爷爷的,他曾经说自己年轻时不懂事,总想着轻松一点的工作往艺术方面走,放弃了电视台很好的机会,下乡回来就业选了分调音师的工作,到现在也就是个中级技师,要不然就……不过爷爷心态挺好只是偶尔那么一感慨,也说万一真的从事那一行或许日子就过得没那么舒心了,一切皆是缘。
爷爷红酒一杯喝下,开始和我们聊聊当初因为成分不好,(父亲是高知,母亲家是地主人家)把家里的古董阿字画有的偷偷的烧了,有的悄悄的埋了,最后爷爷还是去下了乡,再开始说那些在黑龙江的年月简直就和那些电视剧里一样的剧情,只是主角换了,然后没有那么多的爱情故事。爷爷是个很内向的人,只有在酒精的作用下才会说起那些往事,我们却每次都想再挖一点点故事,再挖一点点细节。
小时候的发财梦
是的,是一个发财梦。不是现在说的财务自由,人生梦想。这个储蓄罐不是我的,是一个姐姐留下来的。这个锁型的罐子,设计的很巧妙,不像小时候常见的扑满,一定要碎了小猪小兔子什么的才能看到自己存的钱。钥匙挂在锁型的上方,一个活动扣可以打开,钥匙可以插入锁孔转两下一扇小门就打开了,你就可以摸到自己曾经省下来的零花钱了。
其实在拿到这个罐子很久之后,我都没有存钱进去,因为根本就没有零花钱,只是过年的时候象征性的投进一分两分,压岁钱都上交了,说用来交学费,大多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没有自己使用压岁钱的权利。
可那也是我的一个发财梦啊!放假的时候常常摇一摇听听硬币撞击声音,好像特别过瘾。“拧一下,两下,开啦。”心里默念,然后再一枚一枚的排开,一边数一边投进,想着可以买这个了,买那个又相差多少。
如今这个罐子成了女儿的玩具,等她再大一些也许也会有一个小小的发财梦吧。
加大版的甜蜜
最早买西瓜糖八宝糖时一毛钱四颗,然而亦属难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开了个杂货铺,主要卖油盐酱醋的调味品,另外夹杂着一些生活用品,最显眼的总是兰花豆和糖,冬天会有瓜子和超级大一罐白玉霜。
店虽是爷爷奶奶开的,我们却没有一点优惠,奶奶会忍不住给我们一点萝卜丝无花果唐僧肉之类的,总是偷偷的,爷爷脾气很爆有时候会打奶奶,后来爸爸心疼奶奶,我们就再也没有受过东西了。
糖果出现的机率是极小的,不过也有例外。一次爸爸的小兄弟(年轻时的好哥们)去上海打工回来,送了我们一些特产。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大盒糖果,铁盒子上有漂亮的图画,还有几个拼音字母(其实是英文),等人走了我和哥哥就迫不及待的拆开了,因为不拆很有可能就转送了,拆了最多打几下,糖还是可以吃到的。
令我们惊讶的是每一颗糖都有漂亮的包装纸,不是那种普通纸的,而是闪闪发亮的彩色塑料纸,对着阳光不同的角度还会有不同的颜色。“一、二、三……”一共有二十颗,一天吃一颗可以吃上十天,简直太美好了,后来我和哥哥决定每人五颗,一律平等,爸妈也吃。
也许是因为每人五颗的决定,感动那时的爸妈,出乎意料的没有挨打,而且我们一人拿到了九颗糖,他们说尝尝味道就行了。
那个加大版的甜蜜,让我们足足开心了一个多星期。
我想学英语
中学时期大约都撒过一个谎,那就是“我要学英语”,然后父母攒了几个月的钱给你买个随身听。
当然我没有,因为那个借口被我哥用了。当我爸妈发现家里某个抽屉里有几盒红男绿女(那时宣传色彩比较重)的卡带时,立马明白了为什么我哥的英语成绩为什么一点儿也没有提高,所谓的听听力只不过是听流行歌曲。
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徐怀钰,知道了王志文,知道了梁咏琪,知道了小虎队,知道了伤心男人歌,苦情女人泪,一人一首成名曲,就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于是我也开始哼哼,然后一直被家人嫌弃唱得太难听,从那以后我几乎隔绝了任何娱乐的信息,当爸妈都知道刘德华啊郭富城啊这些人我却分不清谁是谁,直到最近才敢在人面前开口哼歌(谢谢小柒)。
后来这个walkman逐渐被淘汰了,因为有了复读机,再后来是学习机,现在是学生电脑,学习手机手表。现在的孩子主动要求买的,借口再不是学英语,而是查疑解难方便复习,不知道有多少又成了游戏机。
笔友和笔名
“笔友”这个词一听就带有年代感。中学时期特别流行笔友这件事情,如果你没有笔友也许会被人笑,跟大家有没有什么话题可聊,要是有个三四个笔友那可不得了,简直是偶像。
我有两个笔友,后来变成一个,原因是一个居然认识(狗血吧),这样想现在以为不相识的网友其实是发小也不稀奇了。
有笔友当然要有笔名,现在记得那是的笔名叫做何卉,一来取之谐音“何会?”就是自嘲什么都不会,二来想区别于什么“燕子”“梦想”“秋天”之类的笔名,然后满足一下我妈把她姓氏出现在儿女身上的愿望。
一开始半个月一周一封,后来变为一周两封,再后来又变为一周一封,半月一封,一月一封,再后来毕业了就断了联系。
“一封家书”那么火,除了情感真切之外,还有很多人对写一封信的怀念,以及一直不被电子设备充斥的年代的怀念。
时间在走,时代在变,人在老,情感越积越深,翻开回忆,青春还在,童年已走,念旧亦喜新,丰盈而充实。
画插图时脑海里不断播放着以往的情节,像又长大一遍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