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本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个定论,直到现在,才发现它只是用来赞扬那些读书后气已自华的人而已,并不代表只要腹有诗书,就会气自华。
上周阅读了武志红的《巨婴国》,开始我还带着敬意要认真研读,可越读越反感。书籍内容重复、啰嗦不说,作为一个本该科学严谨的心理学书籍,逻辑竟然非常跳跃,尤其语言粗鄙丑陋。
如《捉住重要关系的“鬼”》,看到题目,不仅大吃一惊,我的天,这是心理书吗?鬼这种表述,连一般的文章都不会出现,可作者通篇都是:你的父母,就是像僵尸鬼一样,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文中白鬼、黑鬼、恶魔和黑色的力量等类似表述,让人感觉像看低俗的通灵书籍。
读完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神经质性的夸张,不能适度表达。这个度一旦过了,就一点也不美,让人非常不舒适。我不禁诧异,武志红读书不可谓不多,可他的“气自华”体现在哪里?
这让我想到了奇葩大会的一个情景。一个男孩历经两年又重返奇葩舞台,他急于向马东证明自己,讲述自己这两年罕见的工作故事,表达极其夸张,语气太过嘲讽。结果没等说完,就遭到了高晓松的制止。导师抨击他对底层社会不应持有不屑和歧视,但当他与老师交流时,大家才明白他的状态是可以调整的,起码是会让人舒适地听下去的。
所谓“气自华”,不仅是指有优雅和漂亮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从内向外渗透的气质和底蕴,不是高高在上,个性张扬,而是一言一行都能自如有度,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让人愿意接近和聆听。
02
大学时认识了一个小说才子,其小说经常发表在校文学网站,阅读量和评论数都排名在前十,后来他还成了小说版块的编辑。一次作者聚会后,我们一起步行回校,我和另外一个女生走在他的后方。只听,他对旁边的男生笑说:“你看前面小妞的屁股一扭一扭的。”语气里尽是奚落和轻佻。
我瞬间石化。
腹有诗书,可以不口吐莲花,却也不能“尽显本色”吧?我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人,但无论初衷如何,语言都是你部分的体现,你怎能滥用无度?
学习群里有一个非常厉害的阅读者,从小就博览群书,现在也保持一周三本书的节奏。而且看书极快,两小时读完一本,还注重吸收内化,每本都做思维导图。我对她羡慕又佩服,总幻想我什么时候能像她一样饱读诗书。
一日,群里聊起职场话题。实习生错误百出怎么办?只见她的发言和头像迅速刷满了手机屏幕,“现在的实习生都是欠殴打,前段时间,我带了一个实习生,文案一改再改,还是很差劲。我直接扔给她一句话再改不好,就滚蛋走人。”隔着屏幕,我就能感受到她喷张的暴怒和戾气。
对于职场管理,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想即使你是位居高位,对人起码的尊重是应该的吧?何况是初入职场的实习生?那么,从书籍中,你吸收内化的是什么?它们的价值在哪里?
固然,言语表达只是人的一部分,不能代替她的全部。但这部分是我们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最容易让人看到的部分。如果不能像董卿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唐诗宋词、古典名著信手拈来,也至少要做到不粗鄙、不恶毒吧。
03
有时候,读书和涵养还真没关系。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因家里穷,我们的房子,是整条胡同里最矮最土的。但邻居们偏爱往我们家跑,打扑克,闲聊。我那时总不怀好意地想他们是来我们家寻找优越感的吗?后来,我们家房子翻盖,成了整条胡同里最高最气派的。他们依然往我们家跑,拉呱聊天。我才相信他们是真心想来。
父母都是非常亲和的人,他们一致的穷大方。每逢在我家聚会,父母都竭力挽留,盛情招待,从不吝啬。我带回去的保健品,他们也乐意拿出来分享,并不是显摆。不管谁来,他们都要拿出自己最大的热情,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似乎不让人在我家感到舒适和尊重,他们心里就会过意不去。
他们的品行和读书无关,和为他人着想有关。
04
原来,我一直以为多读书和修炼才是通往人生境界之路,才会改变粗鄙和丑陋。
殊不知,在这个多样性的社会,对别人保留最大的真诚和善意,具备这个精神内核才是最关键的。这样,对外界输出的一言一行,才会张弛有度,让人舒适,如沐春风。同时,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在这过程中得以塑造。
然后,腹有诗书,才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