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是我继《必然》之后看过的对未来预测比较准的一本书,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虽然本次阅读为熊猫阅读上的精读,但是我很快就被这超前的理论给吸引了。第六大洲——永远在线的新世界。里面把“在线”比喻成火,把“数据”比喻成大陆,把“计算“比喻成公共电力,用富有远见的逻辑描述了未来世界的可能发展景象和一些已经取得的成功。这本书极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思路,是不可多得好书。
“五十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五十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则是在线与离线。”如今,电脑、手机、移动穿戴设备都将我们的生活与网络紧紧绑在一起,不管是娱乐、教育行业还是社会服务系统,都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网络所覆盖。而对于和我们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的互联网,你究竟了解多少?你清楚自己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吗?在线世界正在对离线世界产生进行着怎样的变革?本书将帮助你解答以上这些问题,并为你打开窥看在线世界的大门。它搭建了一个互联网的博物馆,深度解构了在线世界的奥秘,并将人类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穿插其间。
本书可被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章)详细论述了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等几个基本概念,勾勒出即将降临的数据时代,并指出未来的信息化世界里,“在线”是基础思维,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能力将作为公共服务;
第二部分围绕“云”的理念,结合具体例子(从门洛公园到云栖小镇),提出数据与内容的计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计算机,而是利用“云”把所有“端”的计算机能力结合——这将产生无比巨大的能量,重塑世界的经济格局;
第三部分将互联网、数据和计算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类比于火、水电之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在线世界”好比有待开垦的新大陆。数据经由在线互联网计算产生智能,进而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在线”新大陆的开垦过程必然伴随着更多的挑战,但人类终将拥抱更好的世界。
原书思想深刻,然而叙述过程较为散乱。笔者在原作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新排列内容。
先建立起在线世界的大致框架,简要梳理发展脉络、意义,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具体论述;
进入“新大陆”,对在线世界三大基石——在线、数据、计算进行详细论述;
进一步展示数据之力和计算之力;
介绍本书作者王坚和阿里巴巴的“在线”技术发展的故事;
展现在线世界的科技发展过程,对现在和未来的改变。
是什么将人类从洪荒世界带入了文明社会?是火、土地和电。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变革节点,都与火密切相关。火的使用历史,如果从北京周口店的人猿开始计算,已经50万年;如果从非洲的古人猿开始计算,则有142万年。火驱散黑暗与寒冷,带来光明和温暖。火,改变了人类的大脑认知,带领人类走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帮助人类征服了世界。
在线世界这片未经开垦的新大陆里,互联网就扮演着火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手中的移动设备变得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大,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互联网“承包”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人类社会与过去时代的彻底告别。互联网为人类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它将再次改写人类的认知方式,带领人类走向新的时代,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在线世界。
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命,繁衍、开垦、建设也就随之而来。美洲大陆一经发现,就出现了大批的拓荒者,他们摆脱了传统国度的束缚,勇敢无畏。因为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机会平等,一切都充满可能。土地,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开拓与创新。在线世界这片新大陆里,数据就是土地。当数据在线了,就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数字,而是在线世界鲜活的脉络,芬芳的泥土。在线数据所拥有的强大创造力,会颠覆我们对传统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创业团队,都是渴望成为数据中“掘金”的在线世界的哥伦布。在线数据意味着传统行业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在这片土地上,机会和资源再一次平等地向所有人敞开。
电对于工业社会的重要性不必赘述,它难以储存,供给必须及时满足需求。早期欧洲大陆开始利用电能进行工业化生产时,仍以家庭或工厂为单位建造发电厂,这使得电能变得稀有而昂贵。20世纪初,爱迪生首次把电作为国家的基础建设,大规模搭建起电网。公共服务区别于一般商品,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美国正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足够清楚 的认知,才会将彼时作为新兴技术出现的成本高昂的“电”作为基础设施大力建设。这无疑是具有创见性的一举,从此电作为公共服务成为了美国发展的动力,改变了美洲大陆甚至世界的格局。
那么在线世界这片新大陆里,什么扮演着电的角色呢?是计算。计算当然不能算是新兴技术,当人类用一根绳子打结计数的时候、用一张纸和一支笔算数的时候,计算就已经存在了。今天要做的,是重新发现计算的价值,因为如今的计算工具已经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计算机。由结绳到电子计算器再到个人计算机,计算能力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那么当计算机由一台变成无数台,计算由私有变成公有,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冲击?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在享受计算作为公共服务所带来的便利生活:互联网上所有的检索都是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在同步计算,并以秒速输出答案;手机订机票、火车票等服务,背后也是来自无数服务器的计算支撑。
20世纪,美国拉起电网,在工业社会乘风破浪,世界格局迅速被改写。如今,计算力相对于电力,正成为在线新大陆发展的内在能量,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雏形才刚刚显露,未来它将给世界带来更多不可思议的变化。
新世界的规则:在线三定律。
在线的第一个定律是,每一个比特(比特,Bit,指二进制中的一位,是信息的最小单位)都在互联网上。今天所有的事物都通过比特连接在一起了,事物的最终状态一定是在线。即使是一棵树,人工给它做个标记,也能让这棵树进入在线系统。(植物园里手机二维码识别会出现关于树的品种和简介,此时的树就是在线的。)
在线的第二个定律是,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数据是在线的能量,也是系统运作的基础。所以每个比特所代表的数据,必须是流动的。一旦没有了数据流动(即我们和别人的交换近趋于0,例如存了钱从来不花),就意味着离线。所以在线系统并非指连接上互联网就叫在线了,只有数据流动了,才是在线系统。
在线的第三个定律是,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都是在互联网上可计算的。也就是说,由比特组成的在线新世界,应该是可以被计算的。计算是在线世界的天然属性。那在线是如何重新定义经济的呢?以移动互联网为例,它是在线三定律的标准化产物。第一,移动的本质是便携式设备在线了;第二,移动互联网是随时随地在线的,绝对不能用离线的思路来管理和运用;第三,因为随时在线,随时有数据在流动,移动互联网是目前数据交换率最高的领域。所以移动互联网才能给今天带来这么大的变革,它也是最有活力的商业环境。
我们用一个案例来感受一下,具体如何用在线三定律去创造在线世界。
一家名为“佳格”的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它由前NASA科学家张弓、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王蕴刚合伙创建。该公司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每一块耕地进行在线图像识别,利用算法对土地纹理、地垄方向、间距、稀疏程度等信息,变成比特的形式记录。在大量录入各方面耕地数据后计算每一块地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推算出植物生长走势和种植产能。
以火龙果种植为例,因为火龙果存放周期比较短,往往先有订单再种植生产,因此地块实际产量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可以预知产量高于订单量,种植户可以提前寻找买家,保证销售价格。而当产量低于订单量,可以想办法提前补齐订单量,避免违约事件发生。佳格公司就借助大数据技术,根据记录的火龙果种植园的比特信息,从而计算出火龙果的产量,为种植户提供重要参考。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高大上?撇开所有高深的专有名词,佳格公司所做的事情其实只不过3件。
应用在线定律一:通过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拍照,加上对图片的技术处理,将物理世界的耕地变成了比特信息;
应用在线定律二:让上一步的比特信息和市场数据信息之间,能够不断流动;
应用在线定律三:再通过相应的计算利用这些流动的信息,为农户提供种植意见。
在线是互联网的本能
感受一下何为在线:一种革命性的科技让某种力量触手可及,从而产生了在线的连接关系。
1.从猿猴时代到猿人时代,钻木取火随时随地可以取得火光,相当于光的“在线”。离线的光是阳光,而现在有了触手可及的光,开辟了光明的新大陆。这改变了猿人的生存根本,让猿人不再于黑夜中颤栗,光明在线连接了猿人,也连接了猿人的社会关系。(当然火还有其他意义)
2.从农耕时代到蒸汽时代,蒸汽机可以利用蒸汽压力随时随地取得动力,是动力的“在线”。离线的动力是动物力和人力,而现在有了触手可及的动力,开辟了动力世界的在线新大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到来,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3.从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电器可以利用电力随时随地开始工作,是能源的“在线”。 离线的能源,例如蒸汽机需要燃料烧水,在线的能源可以离开燃料,以电流的传递为一种“能源在线”形式连接了各种电器,开辟了能源世界的在线新大陆。在发电站相当于“能源由云来提供”,不必由每个机械独自产生动力,就可以便宜、方便的使用发电中枢供应的电力。
如今到了互联网时代,在线有两种。
第一种在线是互联网的本能,让物理世界变成比特世界,并在互联网上流动。从电气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以让电器中的信息单位“比特”随时随地的流动,是比特的“在线”。离线时的比特只是分别在单个的设备中(例如没联网的电脑,拷文件需要用U盘),现在有了触手可及的比特(下载千万里外的电脑文件无需U盘,随手做到),开辟了比特的新大陆。在过去我们用信件联系,现在我们可以用比特化的信件联系——邮件。这符合在线第1定律和在线第2定律的一部分。
以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为例:用户反馈信息对于改进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早期后来,微软公司就把用户反馈收集的方式,从离线收集搬到了第一层在线采集,获得了高质量、高数量的反馈。
离线时代:在早期,微软邀请用户到公司实验室来使用产品,然后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改进产品。微软公司需要付出很高成本,才能获得一些质量一般、数量也少的反馈数据。因为实验室并不能很好代表真实用户的使用环境。基于这样的数据来优化产品,效果不怎么样。
在线时代:微软公司意识到,我们有这么多亿的用户,为什么不借用他们的力量呢?改变反馈数据收集方式,把线下数据收集变成了线上数据收集。包括现在,我们安装了office,都能看见 “加入用户体验改进计划”的选项。选择了这个选项的用户,在每次操作office时,微软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自动收集用户行为,然后来改进产品。比如,通过这样大量的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微软发现用户最常用的原来是复制、粘贴快捷键,于是更新后的版本,把这两个快捷键默认按钮设置为最便于按键的“ctrl+c”和“ctrl+v”。
如图,现在许许多多的产品都在使用这样的方式收集用户反馈数据。
比特的在线对生活的变革随处可见,对于一个离线的理念加上“在线”,基本上构成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在线购物(电子商务)”、“在线视频”、“在线写信”、“在线聊天”……包括如今城市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的电子眼、路段流量监控岗亭、卡口测速设备……每时每刻都在向总监控台输送在线数据。
因为比特的在线,事物的规模效应被叠加,思考的规模同样也在叠加。世界第五大网站——维基百科,一个自由、免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每天都在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章与智慧。它所承载的知识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离线时代里百科全书当之无愧的巨头,后者从1768年就开始修订,而维基百科才建立了不过12年。
第二种在线是计算机能力的在线,让计算机能力变成云服务。我们的每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内存、硬盘、CPU计算能力),被称为“计算机能力”。对比发电站的“能源由云提供”,我们也可以把“计算机能力”放在云上——“计算机能力由云提供”,然后便宜、方便的供应到所有需要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地方。在过去我们下载的东西塞满了硬盘,然而现在可以存在云盘(如各种网盘)上,不需要完全存在电脑中,这就相当于借用了云的力量。
无论是个人计算,还是单台设备计算,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词:计算、数据、储存。
云计算,实际上就是计算在线+数据在线+储存在线。
储存在线,简单的可以理解成网盘这样,把储存能力放在云端。
计算在线,不但能够把计算能力托管到云,还可以使用分布式计算,将该应用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配给多台计算机在云上共同处理。这样可以节约整体计算时间,大大提 高计算能力。
数据在线,说的是数据的产生方式在线了(自动化的让物理行为变成比特信息),并且数据保持着流动。
谷歌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那难以计数的鼠标点击行为,自动的变成了谷歌在线数据产生的源头,谷歌拿着这些数据,搭配相关的计算和处理,可以优化每个网站的搜索权重,把和用户搜索结果最相关的网站排在前面,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用户信息,然后给用户推送精准的广告。
云的本质是服务,如果不能够将计算资源规模化、大范围地进行共享,如果不能够真正地以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就根本算不上是云计算。目前国内各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包括电信运营商、政府园区等都在大规模的建数据中心,他们买了成千上万的服务器、存储,但王坚认为这些“99%都不是云计算”。这其实相当于自己建了个 “计算力小站”,而没有去直接使用又便宜又弹性的“计算力厂”供应的计算力。
在作者王坚看来,目前真正做到了云计算并值得奉为榜样的,只有一个亚马逊和半个谷歌。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最终用户才是云计算的真正拥有者。往后的互联网企业需要满足两个特征,一是要有云计算,二是要在云计算的基础上用数据来优化业务。当所有的企业都拥抱了互联网的时候,云才会有价值。
中国的基础软件创新能力差,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机会。很多的企业还抱着“人有我有”的思路做研发,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变成样板工程;或者没有竞争壁垒,昙花一现般的热闹一下。如果能应用和整合IT生态体系,抓住云和互联网创新,会对中国IT产业的创新带来巨大突破。
首先,对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大数据”概念,王坚博士强调,这个名字会让人有一种误解,“大”被过于强调了。数据大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数据在线,在线是大数据的本质。数据在线了,自然也会 “大”起来。
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前提的流动和加工。
在线世界的基本信息单位是比特,需要经过物理世界比特化,比特在互联网上流动来产生价值。相当于开采了金矿,并把金子加工成通用货币金币,使金币在市场上流动来发挥作用的过程。
加工:一方面,“信息金矿”的开采(物理世界比特化)的过程自动化了,离线时代,是用人力来收集信息,在线时代,用互联网自动化大量收集信息。另一方面,“信息金矿”的加工(变成有流动性有价值的金币)过程也自动化了。离线时代,数据需要通过人工分析来加工,产生短期的少量的意义,时间和经济成本比较大,例如新闻网站,通过调查去分析用户喜欢什么,由编辑选择和改变内容。在线时代,利用云计算力作为强大的能源动力,去自动化的处理那些流动的数据。例如谷歌通过分析数据了解每个人的点击行为来推送广告,这里用户的行为被加工成了数据。
流动:世界最大的金矿是在南非的兰德金矿,储金量约5.3万吨黄金,现在尚有储量1.8万吨,按现在金价300+人民币/克,南非相当于坐拥54000亿人民币,然而实际上,南非的国家竞争力远不如有54000亿元通用货币在市场流动的国家。不流动的货币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数据和货币相似,通过流动才能发挥作用。不过,对于数据来说,交换的是数据的价值,而不是数据的所有权。
数据是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战略资源。
如今想要构建网站、程序、app的成本很低,许多工具软件如果没有数据作为战略资源支持,那么功能的可替代性太强,这个时候数据就成了竞争优势。借助模版和源代码复制一个淘宝网站并不是一件难事,它一样可以提供搜索引擎、广告推荐系统、安全支付功能,也有一些小型门户网站确实这么做了,但为什么他们复制不了淘宝的成功?因为淘宝上近十亿的商品和上千万的卖家是无法复制的,淘宝利用这些庞大的数据,洞察了消费者的购买偏好,这才是吸引用户的关键。本质上来说,用户在淘宝上的消费并不是为了功能,而是数据。 同样,我们使用打车软件,功能很简单,但它背后的出租车和用户的数据才重要;我们使用的QQ和微信为什么不能被其他企业复制,因为功能基础是数亿用户关系网络的数据。
数据在线是未来的显微镜。
2013年5月12日,王坚在杭州云栖小镇关于云计算的主题沙龙上分享到,大数据应该去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而不是总想着怎么改进现有业务。数据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靠最小的成本去产生最大的价值。
要让数据靠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数据能够自然沉淀。
数据对于企业的作用无需赘言,最早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就是微软公司。
微软的用户改进计划,正是通过预先设计好数据沉淀方案,把用户使用软件的行为数据和机器配置自动记录并通过互联网反馈给微软。此时,微软的设计人员只需要事先想好需要了解什么问题,例如什么快捷键是用户最喜欢使用的,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写好代码,去自动通过网络记录相关数据。Office 2003发布以来,微软在历史上第一次知道了word 2003最常用的5个命令是粘贴、保存、复制、撤销和加粗,这5个命令占了所有命令使用量的32%。能有那么多真实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数据沉淀下来,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过,若进一步审视整个过程,还是能够发现这种方法的复杂之处,例如你必须提前设计好想知道哪部分的数据,提前写一大堆极其复杂的代码。
还有更好的沉淀方式么?
当然有,人工智能就是答案。谷歌的阿法狗(AlphaGo)曾轰动一时,2016年3月,该程序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使用蒙特卡洛树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借助估值网络(value network)与走棋网络(policy network)这两种深度神经网络(两种算法),通过估值网络来评估大量选点数据。简单来说,就是将大数据与计算力相结合。
AlphaGo强的原因之一是policy net这个模型是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完成的。深度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模拟人脑的机器学习方法。它使AlphaGo学习到的policy更加准确。以前的AI都没有那么强的学习能力。
AlphaGo最初通过模仿人类玩家,尝试匹配职业棋手的过往棋局,其数据库中约含3000万步棋着。在与世界顶尖的职业棋手一一过招后,AlphaGo开始不满足于向他人学习。为了超越老师和自己,独孤求败的它只能自己左右互搏,通过自己和自己下棋,找到更好的policy。
AlphaGo面对当前局面(自己和自己下)有两种策略:往后下几步(提前终止,因为AlphaGo有一定判断形势的能力);或者一直下到终局。每次模拟中,AlphaGo自己和自己下。每步中由一个函数决定该下哪一步。函数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这个局面大概该怎么下(选点:policy net),下这步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我赢的概率是多少(形势判断:value net 和rollout小模拟),鼓励探索没模拟过的招法。
模拟完一次后,AlphaGo会记住模拟到的棋局,比如几步以后的棋局。并且计算这时的policy value。因为这时已经更接近终局了,这时的值会更加准确(相对于前面的模拟或局面)。AlphaGo还会用这些更准的值更新这个函数,函数值就越来越准了,所以模拟的每一步越来越接近正解(最优的下法),整个模拟越来越接近黑白双方的最优下法(主变化,principle variation)。于是,AlphaGo自己和自己下棋,相当于利用过去的数据,在计算力的支撑下去生产新数据,并用数据来优化自己。
利用计算力搭配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沉淀方式,是过去难以想象的科幻场景。不同于其他资源伴随消耗程度不断贬值,数据作为资源,越用越有价值。将这样的数据沉淀原理(数据在线+计算在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医疗诊断,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革?
今日商业竞争逐渐演变为数据竞争。
计算之力
在电子科技和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日,计算能力和电能一样,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经济时代最基础的社会需求,它会逐渐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而,云计算必将成为新的公共服务。在过去,有了发电站,家家户户都无需自己用发电机发电,就能享受弹性的电力,要多少用多少。在未来,企业和个人们也无需自己购买计算力设备(如租机房、买服务器),只需要使用“计算力厂”(云计算服务)供应的计算力即可。
可以这样对比理解:
在过去没有电厂的时候,家家户户想要用到电,至少需要自己买来一台发电机,如果经济允许,也可以自己建造一个小发电站,后来国家把电力放在了“云”上——电厂集中产生大量电能,提供给所有需要用电的居民方便、便宜的使用,居民就不用自己再买发电机了;
计算力其实是一种关于比特的能力,获得比特——数据、处理比特——计算、保存比特——储存;
在过去没有“计算力厂”的时候,每一家企业和个人想要用到计算力,只能自己去购买机房或者相关设备(如大容量硬盘),相当于自己建造一个小的“计算力站”,如果能够把计算力放在了“云”上——“计算力厂”集中产生大量计算力,提供给所有需要用到计算力的企业和个人,方便、便宜的使用,企业和个人就不用再自己去建“计算力站”了。
云计算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云计算的应用包含着这样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你看过《阿凡达》么?《阿凡达》在2009年12月上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一度声势浩大的阿凡达续集却迟迟不上映,据最近传闻,阿凡达2的上映时间可能在2018年前后。
为什么一部电影续集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这得从阿凡达使用的动画技术说起。
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包含前期设定、模型、配景、UV贴图、动画、特效、材质灯光、分层渲染及后期合成等各环节。其中的渲染,在电脑绘图中是指用软件从模型生成图像的过程。模型是用严格定义的语言或者数据结构对于三维物体的描述,它包括几何、视点、纹理以及照明信息。对于一般的三维动画,渲染约占项目总耗时的30%左右,对于阿凡达这样级别的动画,那占比可能更加惊人。
阿里云批量计算产品经理丛兰兰表示,渲染是影视动画和电影特效制作行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消耗计算资源的环节,渲染过程时间长短和计算机的性能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背后都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在支撑。
对于当时负责《阿凡达》特效设计的著名公司维塔数码来说,只有《阿凡达》才是真正的挑战。卡梅隆的新片太庞大了,以至于任何一家视效公司都无法独立完全所有视效。维塔为了该片招兵买马,组建了超过900人的团队为这部电影工作。但毫无疑问,在《阿凡达》的八家主要视效供应商中,维塔是排在第一位的。为了渲染《阿凡达》后期制作的240000帧画面,维塔数码动用了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服务器群,他所使用的4000台服务器,共有35000个处理器核心,104TB的内存。这个服务器群甚至可以排在2008年的超级计算机500强的195位附近。
动画渲染,听起来好像和我们的主题无关?当然不,云计算的触角早就覆盖了这片领域。
阿里云是国内第一家为动画提供渲染支持的云计算服务商。早在2011年阿里云正式对外开放时,切入的第一个行业就是渲染。
阿里云曾帮助过国产动画《昆塔》的渲染制作。《昆塔之盒子总动员》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好莱坞标准制作的原创3D动画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国际化语境的动画电影,由博采传媒投资一亿耗时三年打造。《昆塔》共188集,博采自有“渲染农场”原本需要40个月才能完成所有的渲染任务。2011年7月,在1500台服务器组成的阿里云“飞天”集群上,用了近40分钟,云渲染完成了第一集专业动画片的渲染任务,共6654帧的立体动画,分辨率3076x1080。《昆塔》制作最高峰时动用了阿里云6100余台服务器,用到了15万个处理器核心和400TB内存,累计计算力超过1000万个小时单机计算。在阿里云的服务下,云渲染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原来需要40个月的任务。
对艺术家而言,将创意立竿见影地付诸行动,当然是最重要的事。失去的时间越多,失去的修改机会也越多。在没有云计算时,用一台计算机完成一个简单的渲染作业,需要十天半个月,而云计算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瞬间解决这个问题。
《昆塔》的整个制作周期是3年,包括所有创意和修改,而如果没有云计算,光渲染就要花3年以上,在这个意义上,计算能力不仅是快和慢的问题了。
如果没有云计算,《昆塔》的制作除了需要额外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金钱成本也会多出许多。如果要在相同时间成本——3个月内完成,自建“渲染农场”需要一次性投入至少2800万元的硬件设备(还存在使用完毕后硬件成本回收困难、难以维护等问题),而云渲染,直接使全片投入成本节省了91.07%。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挣的钱,不会比利用云计算服务开展业务的公司挣得多。就好比国家电网只收电费,对于需要电开展业务的企业,盈利一定会多于他们消耗的电费。做云计算真正要达到的效果,是彻底改变把计算机搬回家的旧局面,打破原有企业IT架构的所有基础设施。唱吧是一个很小的软件,最初成立时员工不过四十多人,却拥有四千多万用户。它能够服务和支撑这么多用户,其实是借用阿里云的计算力,这才是云计算枝丫上生长出来的绿叶。
云计算时代,小公司可以做以前只有大公司才能做的事情了。因为计算成了公共资源,并且互联网使得用户获取成本变得非常低。
在云服务的时代,一个小公司真的可以做成一些大公司才能做的事,云计算正为这种勇气提供了翅膀。
利用这些平台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商家完全可以线上线下共享库存,智能补货提高货品周转率,缩短交货周期。“库存后移”是解决高库存、高缺货的有效方法,为门店、分仓、总仓、工厂设立共享缓存库存机制,通过在线大数据监控供应链大量库存节点快速、高效,在准确的时间、恰当的节点分配合适的库存。 “库存+在线”可以统一电商渠道、实体渠道、总仓、分仓等全局库存,自动分配、处理订单,进一步缓解缺货压力。
供货管理(在线+库存)还只是“新零售”云的九牛一毛。如上图所示,“新零售”云通过基础设施云实现弹性计算,依托应用平台云上的共享服务中心具备大数据通用能力、数据经营决策能力、非技术资源协同管理能力、企业服务总线能力,让业务服务云帮助零售企业/个体建立全渠道业务服务门户、更专业的管理供应链关系、更便利的进行公共业务开展和相关管理。
这就是目前在线新大陆在“新零售”方面的开垦效果(云层面的在线+线上线下融合)。事实上,中国的电子商务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第一次在线(互联网层面的在线),是过去十几年在线商业的发展重点。在线的趋势下,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会是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模式。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合在一起,利用数据和计算的力量,才能真正创造出零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