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频道
人和人都是有不同的三观。不同年龄层次或者生活背景的人甚至会用代沟去描述彼此思想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甚至很难通过沟通本身去弥补。因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每个人所经历的和他的底层价值体系并不相同。
计算机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协议。是双方彼此商量好一个共同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换。而对于人与人之间,有时很难建立起这样的协议。因为哪怕对于一个简单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或者判断标准也可能大不相同。
比如,老年人更相信报纸上所打印的内容而不是在互联网中传播的内容。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多读书多看报才是正确获得信息的方式。所以要让他们理解互联网上对一个谣言的科学解释有可能会是非常困难的。正确说服他们的方式,就应该是以XX日报昨天刊登了一篇文章,或者是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打电话问了我一个在北京某某医院的教授同学……也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又比如,对于中医是否有用的争论,在互联网上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旦出现类似的讨论,很容易形成一场热闹的撕X大战。就这个问题没办法形成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根本没有对什么是中医,什么是好的疗效,预先在概念上有一致的定义。因为缺少了最基础的协议,所以后面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有可能因为辩论本身就挺好玩儿的,大伙儿也并不是真的为了把这件事情讨论清楚。
你看,甚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讨论,每个人也有不一样的理解。并且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让当方面让沟通的一方切换自己沟通的频率和协议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原来这件事情还能被这样理解。
2、切换频道让沟通更高效
当然,虽然频道会有好坏之分,思考模式也有更合理的和不那么合理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能够同时的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
这真的是一项技能。知道一件事情可以被这么理解,也可以被那么理解。那么在和别人沟通时,也就更容易在一定意义形成一致。
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的人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些每天看起来浑浑噩噩的也不明白那些每天努力学习的人哪里来的动力,生活又该是多么的无趣。
但如果,我们能理解书呆子之所以愿意成为那个书呆子,是因为他们有强烈改变现状的欲望,或者是感受到了自我提升带来的满足感。
我们也能感受到所谓那些坏学生生活中的激情可能的确能给生活带来不少乐趣。于是和好学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不会去费心劝导别人去及时行乐,而是大家相互的监督提醒,共同进步。和爱玩的人在一起,也绝不会鄙视他们贪图享乐,而只是大家共同享受人生,经历一些好玩,有趣的活动。
这样主动切换自己的沟通协议,就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争论。反而有机会经历到更多不同的生活。正所谓求同存异。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能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沟通,那么当过年遇到家里爱家长里短的三姑六婆,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关心有可能只是希望在看到别人比自己活的稍微差一点点时从中得到优越感,但那是因为他们可能的确没有太多其他可以追求罢了。于是,面对他们的问题,只需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小小的夸奖和赞美,可能就会成就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忽略他们的鄙夷,并且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于是就有更多注意力关注在更多重要的事情上了。
3、切换频道的核心在于看到相同的动机
一个开放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和处事方法都有追随者和拥护者。习惯性的,人们总是鄙夷,或者看不起那些与自己想法相悖的人。有时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更高于对方,甚至就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产生优越感。于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认同的观点和模式我们都习惯性的屏蔽或者反对。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可能对那些人的思维习惯、语言模式感到很陌生。双方也就活在了两个频道之中。
事实上,对于那些自己并不支持的观点,如果也能做接受、理解、认可,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智慧。而其中的秘诀,就是自己并不认同的行为不着急下结论,而是对初衷保持好奇心。
锤子手机这周又做了新品发布。有些人认为老罗做手机就是作秀,也有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情怀。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呢?其实答案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每一种解释都源自于评论者自身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关注的,其实是为什么这些人会这样喜爱/仇视罗永浩?罗永浩又做了那些事情,至少每次发布会都会是一个现象级的发布会?
如果沿着这个思想走下去,或许我们对于现在互联网各类评论者的心态会有跟深入的了解。或许有些人只是为了看笑话凑热闹,有些人是盲目的人格崇拜,有些人因为类似的经历坎坷而非常有共鸣,有些人可能是有些嫉妒和看不惯炫耀。
这些观点都对吗?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形成都是有一个应该被肯定的动机或原因。
有些人批评罗永浩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消遣活动(需要消遣),有些人支持罗永浩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人格榜样(需要榜样),也有些人关注这次事件是出于对事件传播本身的好奇(需要学习)……
你们看,上文黑色字体动机和原因对于当事人都是真实存在的,类似的诉求如果撇开事件本身,也就不再有是否合理之分——我只是想寻找能吃饱、不那么贵、味道还不错、比较卫生、方面马上吃到的实物嘛,虽然最终选择的KFC不那么健康,但并不能说我们的初衷错了。
按这个逻辑,把锤子手机的例子再推演一下,于是我们看到——需要消遣有错吗?没有,只是我选择的消遣方式是——对一个拽得不行还老卖弄小聪明的公众人物,在把事情做砸了的时候,说一句活该倒霉。而选择这样消遣活动的初衷,是我想不那么费脑子只想找个出口发泄情绪,这个有错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不认可这个做法,但如果从初衷去谈论这件事情,或许就可以规避大家就观念上的不同。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获得一个相同的立场。也就把双方的对话拉到了同一起跑线开展。由于对方动机和初衷的认可也就更容易让对话从信任感、安全感起步。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也就会更容易的被展开。
通过这个方法,也就可以让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在大脑中生长和存在。这就好像是在自己的大脑中,通过“虚拟机”的方式又同时开了不同的操作系统。于是,一台Windows电脑中,既可以安装运行了windows的程序,又可以安装苹果系统的程序,甚至通过安卓模拟器还装了不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