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写相如
蔺相如,起初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在秦国向赵国索要和氏璧的时候,他被缪贤推荐给赵惠文王。蔺相如奉赵王之命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秦国,蔺相如凭借智谋完成了献和氏璧、骗取和氏璧、送和氏璧完好无损回到赵国的任务。此次出使,他保住了和氏璧,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十二年后,蔺相如随同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面对秦王令赵王鼓瑟的羞辱,蔺相如力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取得外交上的胜利,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位次高于廉颇的蔺相如受到了廉颇的言语攻击。蔺相如以国家为重,不与廉颇争位次,他的博大心胸感动了廉颇,使廉颇甘愿负荆请罪。后蔺相如还攻打过齐国,力劝过赵王不要任用赵括。
三言两语评相如
史上,多人评价过蔺相如。如缪贤:“其人勇士,有智谋。”缪贤眼里,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如司马迁:“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司马迁眼里,蔺相如也是一个勇于处死、智成大业、名重泰山的人。如司马光:“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璧于赵。”但明朝的王世贞却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不过是天意,司马迁写的渑池之胜、义动廉颇言过其实。
就事论理说蔺相如
一、忠于其主。古人讲为人谋要尽忠。蔺相如用行动践行了这条格言。他在自己的主子要走上叛国歧路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阻止缪贤的错误行动。他分析了燕王拉拢缪贤的原因,预测了缪贤被送回赵国的结果,提出了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的建议,保住了主子的性命。倘若蔺相如也像其他门客一样,对主子“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他怎能表现出护主尽忠的品质呢?
二、勇于献身。“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原因是没有智勇双全的人。谁都知道,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的想法是“空言”,和氏璧势必留在秦国,十五座城池必将成为空话。于秦来说,赵使者无用;于赵来说,使秦者负命。出使的结果是掉脑袋。此种形势下,蔺相如勇于以一个门客的身份(这是对秦国的侮辱,从秦王章台见相如也可以看出)承担出使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勇于赴死的表现。何况,献璧,用欺诈的手段索回和氏璧,那就只有死路一条,脑袋与和氏璧“俱碎于柱”。不仅如此,蔺相如继续用欺诈的手段让秦王斋戒,设置九宾大礼接见他,而他暗中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他知道“欺大王之罪当诛”,于是他“请就汤镬”。虽然“处死者难”,但是他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惧死亡的人,纵使出使的是虎狼一样的秦国,那又怎样?
三、舍死护君。秦王两次攻打赵国,杀死赵国二万人,接下来就是策划渑池会。秦国想打就打,想谈就谈。因此渑池会面,就是秦王设下的一个圈套——借会面扣留赵王作人质。赵王不想去,情理之中。蔺相如随从赵王二度见秦王,也在情理之中。死不足惧,何止一次。正是这种民不畏死的精神,才让他在秦王得意于伎俩得逞的时候,勇敢地给秦王献缶,用性命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舍命完璧,舍死护君。
四、义动廉颇。两次外交胜利,使蔺相如平步青云,由缪贤舍人,升为上大夫,进而为上卿;致使廉颇心生嫌隙。难怪,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战功赫赫的廉颇怎么就屈人之下了呢?这不能不让他放出“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言。对此,蔺相如选择了躲避。他称病不上朝,他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不为别的,他的心里有赵国。若不是他的门客以离去相逼,他也不会倾吐真言。恰恰是这以国家大义为重的真言,感动了廉颇,使廉颇到相如府上谢罪。能感动廉颇的不是蔺相如宽容待人的胸怀,而是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义。
诚然,我们眼中的蔺相如实际上是司马迁眼中的蔺相如。司马迁对蔺相如的钦敬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于是蔺相如真的成了拯救赵国的大英雄。但蔺相如毕竟不是力挽狂澜救赵国于水火的英雄,虽然他也带兵伐过齐,力劝赵王禁用赵括,但是他的业绩仅此而已。抹掉一些光环,那才是历史上真正的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