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大二初参与到聂老师的特助团队中,在这一年的工作里,我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丰富了我的大二生活。现在站在大二生活的末尾,大三生活的开端点上,转过头来回忆起这段时间来的点点滴滴,摸不能让人感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我是负责运营传习社的,而因为这段时间突发疫情,一些事情从线下变成了线上完成,也遇到些瓶颈,多亏了聂老师平时分享的知识小干货,这些工作上的瓶颈都能平稳度过去。
而在临近开学期间,出于对新生的好奇,我加入了几个我们大学的新生群,并从中加入了几个不同社团群,包括读书社团群。在这段时间的潜水观察中,我发现这些社群中对于加入社团的目的是在对社团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结识更多朋友,扩大交际圈。成员在日常交流中,是完全自发的进行聊天交际,并且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来阻碍他们,因此这些群组聊天氛围十分融洽,大家也都很友好的在进行聊天,偶尔看到有人对我感兴趣的书籍发表意见,我也会上去侃几句大山,可能有时候确实跟对方观点不和,但大家也都无所谓。同时,也有工作负责人把自己的海报或者招新视频发在群里供大家参考,气氛蛮好的
对比我们群组成员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群内成员是如此的不活跃,并且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群内成员数量总是在默默减少,原因不得而知。
我也加入了一个准备创建的社团群,里面人虽然只有十几个,平时也不是很活跃,但在活跃的时候,大家都很随心所欲,分享平时生活。
于是在这里,我就怀疑,我们社群最开始一股脑地吸收那么多的人员,是否是一个错误的行为,我们社群仍处于一个很基础的阶段,并没有什么能力,可以吸收消化掉如此多的成员进来,同时也因为一些事情,现在社群内成员对我们社群产生不满,因此才会有那么多默默无闻地离场。
社群成员无法对社群产生认同感,这是我觉得我们社群无法茁壮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个原因还蛮严重的。最开始我也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上班员工,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事情都能完成,而现在我却成了一条翻身都不想的咸鱼。我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社群内部充斥的那种缺乏认同感,也就是不认同感吧,这种感觉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把我们社群依靠薄弱基础建立起的堤坝冲的一干二净,且冲散了我们内部人员的信心,从而导致最终的这个成果。
将我进入的那个读书社团甲和我们社群理想的“某书帮”乙社群氛围进行横向对比,首先是组成人员的不同,甲中组成人员全为在校大学生,乙中则为工作社会人士,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不同确实蛮大的,大学生社交大部分时候都是无意识的,而社会人士做事大部分都是有意识的,同时大学生生性浪漫,社会人士偏理性一点,这是我的理论想法。而将现实情况进行对比,甲社团中十分活跃,不少人喜欢“水群”,或者一起邀约着进行活动;乙社群中则是在进行活动时才会开始活跃,当然乙社群中活跃对象通常都没有大学生。
而我们社群面对的对象是大学生,我想,单纯照猫画老虎般地按乙社群运营模式对我们社群进行维护,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而现在也确实出现了这种现象。因此我认为,我们社群运营模式必须要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进行改变,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同时也要多注重社群成员对社群内容的认同感。运营一个社群不能机械化行事,要像对付一个孩子一样,细心呵护,而不是偶尔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等待孩子成熟长大后倒是可以让他自由生活,但是在成熟前,最好还是按照一个大的框架让它慢慢成长。当然我们社群还比较年轻,在经过不断碰壁,总结经验后,我们是社群一定会茁壮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