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出我世界》的舞台上,江疏影讲到自己曾经一段痛苦的经历。在大学的时候,她参演一部戏,拍戏的时候,灯光老师的一个眼神、执行导演的一句话就会让她觉得是不是自己演得不好,深陷自卑的境地,越演越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害怕与人交流,她说那时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与自己为敌,自己的生活变得孤独、无助甚至冷漠。
自卑,这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内心深处的 一种表现,他们往往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心理咨询师王宇在他的《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对社交恐惧症者进行了深度剖析和人格画像。
王宇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国内心理咨询机构担任主任,他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15000小时。经验丰富,对社交恐惧症有很深刻的研究 。擅长解决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曾经出版过畅销书籍《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
《社交恐惧症》一书结合大量的案例,由浅入深较为全面地解读了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规律、自测判断标准、认知障碍、深层心理问题以及改变的方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看看你到底在恐惧什么?
社交恐惧症是指患者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异乎寻常的、持久的恐惧和紧张不安,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人们往往容易把一些饱受煎熬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看成是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实际上,性格的内外与外向与社交恐惧基本没什么关系,外向的人也可能对社交产生恐惧,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的看法敏感。就像江疏影一样,在外人看来,演员见多识广,接触的人也多,应该是外向性格的,怎么会是社交恐惧症呢?
殊不知,她们也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会对别人的眼神和言语敏感。这会让他们和别人产生距离感,变得越来越孤僻。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的伤痛,它不像生理疾病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关心。
在知乎上,有位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症状和生活状态:
我害怕聚会,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去之前脑海里会预演流程,担心无法融入其中。
直视人的眼睛,结果就是——像突然失重一样,血冲大脑,“嗡”的一下。
羡慕那些活泼开朗、外向灵动的孩子,觉得他们像快乐的天使。
但是,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社交恐惧,不仅要根据主观体验,也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当然,确诊还是要去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找专业的医师进行判断。
根据美国精神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有一个评判点,那就是社交恐惧必须影响到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社交恐惧的表现千差万别,书中把社交恐惧的症状细分为:对视恐惧、余光恐惧、赤面恐惧、表情恐惧、手抖恐惧、口吃恐惧。这些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症状。当然,社交恐惧的症状远不止这些,凡是自认为丢人的事,会被他人看不起或是嘲笑的,都会引起恐惧,比如个子矮、长得丑、爱放屁、有口臭等等,有多少种丢人的事情,就会有多少症状。
其实,无法接受症状就是因为无法面对丢人和被否定的可能性。
自卑,就是社交恐惧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我为什么自卑呢?一位男性网友这样说到:
“我长得不帅,气质普通,学习一般,交际能力也一般,还有点懒;穿着打扮不时髦,有点土;人也不成熟,有点幼稚;说话没什么威慑力,别人也没那么关注我;肘部还有点残疾。”
其实,长相不帅,气质普通的人多得是,也没见人人都这么自卑,人家不是一样活得快乐,生活充满阳光。
自卑的人总是注意到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忽略了自己好的一面,他总是拿自己不好的一面和别人好的面比,就像一个长相普通的人和容貌帅气漂亮的演员比外貌,那只会让自己更自惭形秽。
真正的自信源于自我接纳,源于可以接受最不堪的自己,而虚假的自负则来自试图把自己的一切变得完美,超越身边的所有人。
太多人被社交恐惧所困扰,过分在意别人的想法,敏感到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别人心中的标尺。别人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自己深陷于别人的目光中不能自拔,越想做好就越是做不好。
那怎样才能超越内心的冲突与挣扎,破茧而出,获得新生与成长?
许多人有了症状,就急于找到医生,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医生不能立即去除症状,他就会对治疗失望。有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在日常的事情上也许行得通,但对于复杂的人心来说,往往行不通。
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味找寻去除症状的法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自己对去除症状的执着,并且反思对自己一贯的逼迫与做好一切的幻想。只有停止逼迫与幻想,才能与症状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现实和解。
自卑的人只有调整好心态,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由此可以获得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