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却活在不同的镜像世界里,而且这些镜像世界的差异是如此之大,简直就是不同的时空。”
对上面这句话我的理解一直是,不同阶层之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和同一阶层对同一事物细节的认知差异,而从来没想到过同一阶层对同一事物的基本认知上的差异也会有如此之大的不同。
之所以有上面的想法,是源于我最近购买了几份人身意外和保险,缴费时间长达30年,与此同时还购买了几份其它保险,不只是给我自己也给父母。
而我此次购买保险的主要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保护我,而是为了我父母。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在大病面前很多普通人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抵抗高额的医疗支出的,正因此才会有“一病回到解放前”的说法。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只是个普通人,自己的银行帐户上有几个子我再清楚不过了,换句话说,我在大病面前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的财务风险抵抗能力。在我没有财务风险抵抗能力的同时,我还要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情况,那就是父母年纪渐大,身体逐渐衰老,也就是说开始进入了疾病高风险期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我没有做好财务准备时,父母这边已经开始进入高风险期了。风险不发生还好,一旦发生于我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还会有精神上的打击,如果再遇上不好的公司,出现被辞退之类的情况,那整体生活就简直了。(我此处说的风险,指的不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而是耗钱又耗神的重大疾病)这个风险光是出现在父母方就已经很麻烦了,再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几乎就是命运的不公了。
基于以上考虑,我得出的结论是我需要提高这类风险的抵抗能力,而我选择的解决方案就是——买保险,保险虽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带来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打击,但至少能让我在风险发生后经济层面上能有所保障,不至于因为急用钱而四处借钱,不只是为难别人也是为难自己,更何况光是风险带来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打击就已经很大了。
买保险的这个想法我在未毕业前就已经有了,主要原因就是我对保险有个稍微正确的认知,毕业的第一年就打算实施来着,一直苦于经济状况不允许,今年稍微宽裕,而且前不久和一个好友聊完保险这个话题,后来得知那位好友告诉我她母亲那天下午就突然中风。受到这件事的刺激,我立刻联系了在保险业的朋友,让其帮忙推荐合适的保险并做了购买决定,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份30年的保险和其他几份保险(苦于经济原因,结合好友的专业意见,先给我买了终身险,父母的买了一年期的做缓冲,半年后再增加父母的终身险)。
买完保险后,我将此事告知了一些朋友和同事,以下是他们的反应:
1. 前领导:男,研究生,37岁,在北京有车有房,父母健在,有两个女儿,各方面的收入叠加在一起至少有四五十万。
他的反应是:你竟然这么怕死?!
2. 同事:女,26岁,北漂,刚本科毕业两年,在北京工作,姐妹两人,家在石家庄,父母健在。
她的反应:我觉得吧,如果得了什么大病重病比如癌症,就不治了,小病什么的也花不了几个钱;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比如被车撞什么的,一般都是别人的赔钱给治的。所以也用不着买保险。
3. 朋友们:男女都有,28~30,有海外留学生,有985/211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平均工作年限5年左右,都在一线城市工作
他们的反应: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不是有医保嘛?
4. 前同事:女,27,985/211大学本科生,在上海工作,工作5年
她的反应:我感觉保险就是骗人的
当我跟他们解释了我的想法之后,还是会有人不能理解风险和风险抵抗能力到底是什么,甚至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了逃避风险。
如果这些反应是来自我老家的小伙伴或者我的父母,我倒不会认为有什么,但是来自我现在工作生活的身边人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真的生活在不同的镜像世界里,工作好几年,交了不少社保,但对保险和风险的基本认知都不具备,甚至还有些错误的认知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