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
最近读《曾国藩家书》,最开始一个字一个字读,后面实在受不了,就跳着读。曾国藩说来说去,无非是些家常里短,要么问候家中长辈,要么教育弟弟们,以及汇报一下近况。
对家中长辈,无非问候下身体,关心一下家里钱财用度是否足够;对弟弟们,要么劝好好读书,要么要好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而曾国藩反复强调的品质,无外乎勤俭、有恒、专一,也强调过谦虚。此外,曾国藩的自我反省也是非常之多。这一点也非常难能可贵。
在家书里,我看到曾国藩如何十年如一日的阅读,日复一日在道德上自我要求。前者在这个时代不少见,后者似乎就很少了。
曾国藩的絮絮叨叨和以身作则,竟然给了我一股神奇的力量。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每一天 act - check- continue (行动、检查、继续行动),没有任何要停下来的意思。
这股力量,作用并不低于一个新的知识点,一个新的模型理论,一条新的科学定理。“养浩然之气”,“精气神”,“气”也是中国文化强调的部分。
中国式家族
曾国藩生活在晚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年代。透过他的家书,我还看到那个年代浓郁的中国式家族观念。
曾国藩的每一封家书,基本都会同时提到若干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很明显,那个时代,一大家子都是生活在一起,家族之间往来频繁。那个时代最小社会生活单位,家族大于家庭。甚至,曾国藩得以组建湘军,也离不开家族支持 —— 团结了很多乡绅,还有九弟、六弟帮忙。曾国藩提到人情,宁可被别人占便宜,也不可欠了人情。人情这种东西,不能随便借,借了要还。这也是非常中国的了。
曾国藩经常会提到家道这个词,以及家族兴旺之类,也常常将个人生活计划与弟弟们捆绑在一起。比如他考虑回家赡养父母的事,想了几个不同的方案,其中一个就是希望有弟弟能来当官,这样就有足够收入,他就可以告老还乡了。
从曾国藩处理家事、亲戚的事情,很能明显感受到费孝通《乡土中国》所说的差序格局。
时代主线
那个时代的文人的生活方式也很明晰,就喜欢读经史子集、写文章写诗,做官绕不开这件事情,聊天绕不开这个话题,每天的功课也反复是这些。听起来真的有点无聊,但却清晰明了。
社会最小单元 —— 家族,关心科举与孝道;社会最小管理者 —— 文官,以儒学为核心,进德修业做圣人。
中国在快速地城市化,某种程度,这就是一种西方化(没有贬义)。在今天,中国文化里的精华很少被提倡了,比如书法、古诗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感觉是在整合的混乱之中吧。
在今天,一大家族住在一起,感觉很少见了,甚至一个家族分散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也很多。空间距离会影响心理距离,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吧。
加之,西方文化更加个人主义,中国文化的内核始终是更集体主义。我们在学习新东西,学得还不够深入,但同时又忘记自己本有的东西。有人说是断层,确实可以这么说。
重新去了解中国过去的历史,让我更了解中国的文化脉络,还让我的生命获得一种时间空间上的延伸感。我更加了解,我所在的世界从何而来,他有什么样的过去,他正在发生什么,他也许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也更加明了,何以进德修业,何以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