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老师讲多少?以前我从不思考这个问题,兴致来了,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知不觉,就讲多了。最近备课,在网上看了两节公开课,感触颇深。
一节课是《邓稼先》,学生读读字词,然后几个优秀学生发言,课文没有读过一遍,老师就开始讲邓稼先的故事了,辅助以幻灯片文字,这一讲就讲到了快下课,然后就是总结了。学生在下面听得快睡着了,老师在上面唾沫横飞,虽然抑扬顿挫,但是说真的,我都看不下去了。
第二节课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生分成小组学习,老师简明扼要地进入课堂,然后请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就进入文本,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最特别的就是这个环节,这个环节请各组组员来分析,有人朗读课文,展示朗读功底,当然老师会在读后点评不足;有人在旁边绘画板书,说明本组的发言要义;有人分析课文文本的细节,结合旁批进行具体分析——有读,有画,有写,有说——分工明确,全部都是学生在讲,老师只是见缝插针地点评,因势利导地指引。这个环节用了20分钟。后面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学生事先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老师把学生的问题抛给学生,再次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求答案,然后学生再进行发言。中间还请了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朗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这个环节用了10分钟。最后5分钟,老师带着学生读闻一多的诗歌和其他文字,拓展他们的课外阅读,并再次联系文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闻一多的同时,深入了对文章的理解。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大概10分钟,不时点评学生的发言,同时板书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讲真的非常充分。
那么,这两节课的效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是老师图一时的嘴瘾,还是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充分地锻炼,这就是讲多讲少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老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讲的少而精,才能见到老师尺水兴波,点石成金的功夫。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人问威尔逊总统:“你每次演讲要准备多长时间?”威尔逊问:“是什么样的演讲?”那个人说:“10分钟。”威尔逊回答:“要准备一星期。”“那1小时的演讲呢?”“要准备一星期。”“那2小时的演讲呢?”威尔逊哈哈大笑说道:“不要准备,我现在就可以。”
反思这个故事,说得不是很有道理吗?同样我们教学也是如此,让一个老师上台“韶”上两个小时,那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一节课,如果只能让你讲10分钟,你准备好了吗?
讲的越少,越要精简,越要准备。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花了10年,五次增减;我们备一节课,如果也能多花些时间,对课堂要讲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增加学生的训练和实践时间,缩减我们的时间,也许我们的课堂会呈现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