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掀起正能量宣传的热潮,恰好搔到了雍正的痒处。
在雍正六年,一种地方官儿上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潮流,突然间兴起。
更具体点儿说,就是在当年的七月和八月间,各地官员向皇帝汇报工作的奏折中,都会专门上报一位或几位“拾金不昧”的典型人物。如果那时候有慈善总会开典礼的话,应该能评出一届“大清国最美好青年”。
这些奏折,就夹杂在查亏空、修堤坝、用兵苗疆等大事件当中,字数虽少,件数众多,格外引人注意。
“领风气之先”的是时任河东总督的田文镜先生
他上奏称:“河南孟津县居民翟世有,本年四月拾获陕西人秦太买花银一百七十两,寻主给还,并不受谢,已给匾奖赏,并请立碑奖励。”
雍正的批复很迅速:“朕心深为嘉悦,著给与七品顶戴,仍赏银一百两。”
“给与七品顶戴”不是给官做,而是一种“荣身”的虚拟官职,九十岁以上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朝廷会“给与七品顶戴”,以示表彰。
一百两银子则属于重奖。按购买力来算,大约折合现在35000元钱。
这种表奖力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雍正在批复中展示的态度,就像是CCTV的新年致辞,顿时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雍正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田文镜的奏本,并高调褒奖?
先答个语文题。
问:拾金不昧的同义词是什么?
答: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这是《资治通鉴》对“贞观之治”的“定义”,是古代中国理想政治的模板,也是历代君主为之奋斗的目标。
雍正坐上龙椅已经六年,当年争储的诸皇子全部清算;有拥立之功的年羹尧自裁,隆科多被关在板房里幽禁,人事部署大致停当,政治足有可观之处,自然应该有所表现。
田文镜先生准确地搔到了雍正的痒处。
陈捷先教授研究田氏的得宠原因,除实心办事、操守廉洁外,善迎上意是很重要的一条。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当了二十多年的州县官,后来获得雍正的青眼,在雍正登基后,只用了六年时间,就从内阁侍读学士(相当于内阁办公室文书,从五品),连升七级,任河东总督——雍正专为田文镜发明的官职,正二品,管理山东、河南两省事务。
这一年,田文镜已经68岁,奏本就是在他履职两个月时发出。雍正加授他太子太保,从一品。
面对跟风的后来者,田文镜只是轻蔑地一笑,于雍正六年八月再次上奏:“商邱卖面贫人陈怀金,拾获遗金二十四两,全数付主,力辞酬谢。”
两个关键词:贫人、力辞。
果然,雍正再度龙颜大悦,下旨:“嘉奖。给九品顶戴,赏银五十两。”
如何?不服不行。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