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我还是一名小小的金融行业市场分析员,如同现在很多在行业外的人,对于互联网曾经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包括去中介化、完整的隐私、资源免费而开放等等高贵的品质。对于线下世界,对于传统行业,抱着一种看昨日黄花的嫌弃,任何东西都应该被互联网洗礼一翻才配存活下去。直达进入互联网行业当上一名产品汪,你会发现其实互联网世界并没有质的改变,一切都只是“旧世界”的延续,它是不是使生活变好了?是;它是不是改变了人类?大写的NO。
接下来我想简单说下入行前后认知变化最强烈的三个问题——去中介化存不存在?隐私在互联网中的地位?数据真能预测未来?
第一个问题,去中介化究竟存不存在?
1、从以往号称“去中介”的互联网产品看,这事压根儿没实现过
说到去中介化,最容易举出来的例子当然是淘宝,Amazon这里电商网站,在36kr上搜索“去中介化”也会出来好几页文章。它们(指电商网站)消灭了以前笨拙的线下世界的无数小中介——批发价30元的衣服却要卖348元的小清新服装店、周末堆满了人还总有熊孩子飞奔的超市,以及数不清的小书店。
电商网站解决了供需两端连接的低效,一方面是扩大了供给,商家或者作家不再受限于线下世界地域性的限制,他们都出现在了同一个市场上(当然市场公不公平另说);一方面触及了更多的需求,无论是商品的选择还是可获得的便利性。
电商网站也创造了新的财富,一方面是创造新的职位,新的“管道”需要新的“管道工”;一方面人们从以前低效、昂贵的线下推广与销售方式中解脱出来,使工作更高效。
到目前为止,号称“去中介化”的电商网站乃至互联网产品看上去真的是消灭了一些中介,但从最为简单的逻辑来推论,你似乎觉得哪里不对——如果说横加在A点与B点之间的那道桥我们都统称为“中介”的话,那淘宝与一众互联网产品不就恰恰是中介吗?他们一脚踢掉了众多中介,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更优秀的中介,但也仅此而已。
当然,以电商网站作为事例也不能完全说明“去中介化”不存在,那我们再换个角度再看。
2、人类很难摆脱任何形式的中介
免费、可复制、流通是互联网信息的基本特征,也是谈论“去中介化”时最为依赖的几点——免费使得供需两端可以很轻松的处于一个平面上,可复制使得供需信息可以被多次复制,流通使得被复制的原始信息出现在每个人眼前。
但在网络世界出现前,难道就没有媒介有相同的特点?起码可复制和流通这两个特征在电视和报纸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为什么我们看待报纸时不会高喊“报纸实现了去中介化”?举例,本区的最新待售的二手家电在一份报纸上都可以看完,不用再去街头小巷搜寻的“收旧家电”商铺,按照以往对“去中介”的印象,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去中介”?
事实上,在庞大的世界面前,没有人掌握了全知的能力,这也意味者没人可以不依赖中介而活。人们需要权威,需要中介来过滤信息。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们已经使用了好几种过滤机制,KK的《必然》一书中就罗列出以下方式:媒介、管理者、品牌、政府、文化环境、朋友、自身,而且这些方式到了当下仍然适用,互联网也并没有从0到1的凭空造出什么新的方式。
3、“自身”将成为最重要的中介
人们不单通过中介过滤信息,同样也会过滤中介。当我想买一件有趣的礼物,我打开的是“想去”,当我想租房子,打开的是“58同城”。垂直电商、垂直社区、垂直媒体,都源于我们不断过滤中介的行为,而过滤的标准就是我们“自身”——是不是我喜欢的,是不是我需要的。
正因为此,各个中介为了留住你,都在努力订制一个属于“自身”的专属中介。在电商上的每次浏览,搜索上的每次输入,社交网站上的每次点赞,使用的越多,你的“自身”也被量化的越来越清晰。量化“自身”的加强不仅于使用数据的积累,还来自于未来收集数据来源的增加,譬如手机、VR设备,智能家居等等:
手机:你的位置、你使用APP的偏好、你的相册...
VR设备:你的眼球爱看什么,你在游戏的哪个环节或者电影的哪个片段离开了,你的瞳孔看到什么会放大...
智能家居:你什么时候回家,你爱用什么家电,你做不做饭,爱不爱喝咖啡(这点想想比较吓人,未来你的整个生活方式都会被记录)...
未来每个人都会拥有和各大中介联手打造的专属于"自身"的小中介,它们或许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无所不在、无时不刻的为我们过滤着我们不感兴趣的一切。
即使到了那一天,中介也并没有消失,它只是以更强大的方式而继续存在。
个人公众号:柏说(thetreetal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