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都希望上课的时候学生眼睛紧紧的盯着自己,高度专心地听课,但事实是很多课堂上,学生在低头看手机或者睡大觉。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然是高校教学的核心方面之一,如果学生不积极的参与,他们就几乎没有机会学到课堂上的知识。那为什么学生不参与?如何让学生参与?
一、参与度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专注度和是否参与
《高度参与的课堂》作者是罗伯特·J.马扎诺,美国教育界专家,畅销书作家。他在研究了大量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提高课堂参与度的策略。他认为学生的参与是老师精心策划和实施具体策略的结果。参与度的高低取决于专注和是否参与这两个重要的要素。
专注具体涉及到两个问题,第1个是我感觉如何,第2个是我感兴趣吗?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原理是让学生在众多的感官信息中关注到老师要教的知识,让老师的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工作记忆当中来。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专注到课堂里面来,或者是注意到老师。这就好比建一个社群,你要先把人吸引过来。
参与涉及到的两个问题是“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这两个问题关系到的是如何把老师教的知识,留在学生的工作记忆当中,并且转化为长时记忆。这就相当于在社群中,人们进来之后把人留住。前面讲的就是即使学生感觉良好,同时也感兴趣,但是如果这个内容对他自身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而且他认为自己做不到的话,那他还是不会积极的参与课堂。
二、四个关键问题及策略
总结下来这4个关键问题以及相关的策略如下:
问题一:我感觉如何? 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
可以采取五个方面策划活动:让学生感觉很好
1.课堂节奏的平衡。
2.身体运动融入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3.展现对所教内容的专注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告诉学生这很重要,很有趣。可以分享个人故事,老师要面带笑容,充满激情。
4.营造幽默氛围,书里有一些方法,拿来就用。
5.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注意公平公正对待所有的学生,保持对学生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问题二:我感兴趣吗?提高学生兴趣
1.利用游戏 。
2.发起“友好”的争论,深入探讨课堂内容,通过争论达成一致。
3.意外有趣的信息,学生很喜欢,提高对课堂的兴趣。
4 采用回应率更高的方式提问。如果一个学生被提问,其他学生分散注意力。可以随机提问,两个人一组回应,或者全班回答,自己回答。
问题三:这重要吗?帮助学生感知事物的重要性
1.联系学生生活。
2.联系学生的人生抱负,把当下的学习纳入学生人生规划中,包括7点。
3.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问题四:我能做到吗?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学生在特定水平上学习和行为的感知能力,即认为自己能不能,有没有信心做到。
提升自我效能可以采取4个策略:
1.助力学生追踪学习进度 。
2给予行之有效的口头反馈。
3展示例子 自我效能的案例
4 直接讲自我效能感的知识,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知识,告诉学生努力,能力会提高。
三、我的三点收获
对我来来说,比较有启发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要保障学生的精力旺盛,老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课堂新知识的导入,活动的实施,作业的布置,内容的转换,整个的这些环节要流畅,要有一个稳定的节奏,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太慢,学生注意力丧失,太快,学生跟不上。这一点我可能会忽略,因为有的时候觉得课堂的节奏比较拖沓,比如在提问的时候,别的学生就溜号了,或者是一个问题问下去之后就没有学生积极的回答,节奏就慢下来了。
第二,重视学生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感知事物的重要性
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我总经常在思考我教的这个内容,跟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我第一次在书里面看到如何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以及如何让知识与学生的人生抱负相连,如何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任务的各种策略。
让知识与生活相关联可以使用比较和类比推理的方式。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进行比较,选择他们的共同特征,比如说物理特征,它们发生的过程,时间的顺序,因果关系,心理特征,甚至是名声,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并且让学生能够解释从比较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学习,才是活生生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学习到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那可以联系生活当中,在剧场演出的时候,观众的掌声如果非常的频繁,那这个掌声就如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一样,丧失了它的意义,这个我觉得是很新奇一种比较。另一种方法就是类比推理。比如说心脏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可以类比推理为发动机与汽车、鼓手与乐队、母亲与家庭的关系。
另外一个激发知识重要性的办法是把它与学生个人的抱负相结合。只有被激发了内在动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克服困难去坚持学习。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目标,并且去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个过程当然非常的漫长,但是可以通过在整个一个学期的过程当中逐步的渗透,完成7个阶段。
第一就是我想实现什么目标。如果学生不清楚,可以提示他们说,如果知道自己不会失败的时候会尝试什么?
第二,去找对标的偶像和榜样,以及自己的支持者。
第三,思考我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资源,能实现我的目标。例如要为了考上空军学校,要去锻炼身体。
第四,我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第五,我实现目标的计划是什么?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例如,要锻炼身体,加入田径队,要学习物理知识等。
第六,我现在可以采取哪些小的步骤?立刻去做一些事情。
第七,思考我最近怎么样?对自己进行评估,随时调整计划和小目标。
老师在陪伴学生的过程当中可以讲解自己如何确立实现自己的目标,给学生做一个榜样。
帮助学生感知事物的重要性的第3个方法是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就是在特定水平上学生学习或者执行行为的感知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认为自己行不行,能不能学好,能不能做到。曾经看过一个材料,就是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种种因素当中,比如说学习技巧,学生的内在动机,老师的讲课方法等等,这些都没有学生具备成长型思维更加重要。而具备成长型思维就是自我效能、自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学生具备了成长性思维,他就会发现自己的潜力,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不断的通过练习而得到增强的,会不断的去进行勇敢的尝试。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不会灰心失望。从这个角度讲,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要成为一个赋能者。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老师可以使用4个策略
第一,助力学生追踪与研究学习的进度。通过各种量表(书里有)让学生认识到他的努力付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努力就能够进步这样的信心。
第二个就是给予学生有效的口头反馈。不是一味夸奖,而是合理地反馈,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去表扬他的聪明,比如可以这样说,“你为此付出努力,很棒”,“你非常专注,要坚持”,“你已经准备很好了,坚持下去”,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也首先去肯定他。
第三点就是给学生讲励志故事,或者是用励志的句子来激励他们。
第四点就是直接教授学生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知识,比如说关于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判断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
四、工具清单
针对四个关键问题,作者提出教师的准备工作,可以包括日常策略,机会策略和扩展策略。日常策略就是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老师要保持专注和热情,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口头反馈。每次上课,老师都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机会策略包括前面提到的12个小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酌情采用。拓展策略,是指从整个学校的角度来进行学校的课程设计的计划。
作者特别贴心,本来我想自己做个手册,没想到在每一个关键问题(四个问题的)后面都做了一个知识自测清单,同时在附录里面根据日常策略、机会策略、扩展策略三种策略,列出了老师自己对照的一个清单表格。每次上课前,主动对照清单有意识地策划设计,我们都会收获一个高度参与的课堂。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和情感的启迪。期待更多老师精心设计,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