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听书北方
前几日的某个晚上,我正在赶稿。突然不经意看到电脑右下角QQ企鹅一直在闪烁着。一个不经常联系的小学同学唐某发来信息,问我微信有没有500元借给她。
当时确实是着实一惊,或许答案并不难,就回复她行或不行就可以了。但我没回复,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才最好!
答案是简单的,但,这不仅仅关系到友谊问题,同时还是伦理问题。
我当时伫立良久,想了很多朋友间存在的所谓联系。
或许有时候友谊格外简单,举手投足,形影不离,像风一样淡淡然自由;一酒一肉,就能坐席畅谈一宿,倾吐心声而不觉得杂乱。而有时候友谊又如山海般繁重,拿不起也放不下,饭桌上的酒肉之情与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其实只差一个情字,但一个情字就可能毁坏友谊间辛苦建立的联系。
有时朋友间有四种人。第一种,是经常联系,有事没事都会变成有事的拔刀相助之友。第二种,是不经常联系之友,但到必要时刻也会挺身而出的。第三种经常联系,但是到关键时刻就翻脸无情之友。第四种,也就是像我和唐某这类朋友,不经常联系,但是到关键时刻才想起我来之友。
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朋友的定义不同,所处的对象也就有千差万别。
我把不经常联系,到“生死边缘”才心心念念到我之友定义为酒肉朋友。
就拿借钱这件事而言,或许这只是普普通通的朋友间的帮助,但是所处对象不同,结果也就当然因人而异:我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为不常联系的小学同学,也仅仅就是同学而已。
我就默认心里对她的感觉是模糊的,大概可能是一种初次见面的朦胧感吧,所以那时我就比较狠心了。
而我,视家人为朋友,家人亦如此。当我没钱去玩向家人“借钱”时,带给我的是一脸的嫌弃;但当我没钱买资料书时,他们果断放到我口袋。
这就是差距与伦理之分。是因为家人在我做出想法之前早已在心里为我下了定义:对与否;熟与非;所以当我说出口后就立马有合理答案。
最后,我用谎言拒绝了她,我的心确实是拔凉拔凉的,可能我自己内心也会感受到她当时的失落。或许她真的有急事?然而我还是残忍了。不是我误以为她不会还,也不是我以为这是诈骗信息,只是“从古至今”不常联系的两个人即使拜托的是再细微之事,也难免会有难言之隐。
人世间有心心念念之人;有酒肉朋友,饭后就分道扬镳之人;有老死不相往来之人……我们无法真正完全做到明辨是非,但是可以提前对朋友下定义:交与不交;能交与否;那么心里就有块垫石,遇见不同寻常事就能顺势而为了。
借钱不仅仅是“借”友谊,更重要的是“借”伦理;所以,列表的朋友,我向你们借钱可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