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现在电视机早已是一家几台,普及率如同80年代的自行车。
也有个别人家渐渐不再收看电视,因为有电脑和平板,用网络一样可以直播或回放各种电视节目,比看电视更加方便。
可是在我小时候还不是这样,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湿气,物质、精神生活都十分匮乏。我们住在小平房里,夏天铺凉床在门口乘凉睡觉,大人们一边扇着蒲扇,一边吹牛。孩子们闹累了,就躺在床上抬头看着星空渐渐睡去。
和我们家相隔几户的一家人成了整个小区的新闻人物——他们家去日本公干的儿子,带回了一台电视机。
我们都没有见过,好家伙,那个稀罕的。
于是,每天晚饭后,都会有很多人,陆陆续续的去他们家,看电视。
大人们见面都要寒暄几句,夸奖,恭维,每每这时,主人的脸上都不胜荣光,脸红的好像家里办喜酒似的。
大多数人过去都是自己带小椅子,毕竟人家家里椅子、凳子有限。可是,后来我发现,离电视近的那一排vip位置,总是会放好一两椅子空着,即使人来多了,后面坐满了,也依旧是空着。再大一些以后,想明白了,是给重要人物,譬如单位领导之类的专座。
原来,看个电视,也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了。
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完全不懂得这些,只是觉得那个小小的盒子很神奇,吸引了我所有的心思。
那时电视里貌似是在播放日本电视剧《血疑》。其实小小的人也不是都看得懂,但是完全不影响我每天晚饭后,一个人不做声的拎起一把小椅子,也去他们家看电视。熟门熟路拉开纱门进去,找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坐下,忍受着里面大人们的吞云吐雾,有时大人坐的高挡住了,我就晃着身体,左歪右歪,也坚持着看到最后散场。
只是好景不长,夏天很快过去,天气转凉,人家家里将里面的木门关上了,我拉开纱门,推不开木门,人小,又不敢敲门,只能悻悻的回家。
妈妈见我低着头,苦着脸坐在椅子上发呆,过来询问,也不回答。(我那时候性格内向,还是随我爹的)后来转告了我爸,他们俩观察了我几天,发现没有电视看,我虽然不吵不闹,但是的心情非常低落。于是,老爸做了一个决定,买电视。
我妈说,黑白小电视就是我爸心疼他闺女买的,听了心里真是很感动。
那是82年,类似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描绘的年代。不知道那时的电视机要花掉他们几个月的工资,总之是奢侈品,因为几条街有电视机的人家也不多。而且,在买什么都要票的年代里,也不是有钱就啥都能买得到的。
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爸多宠我,因为从小想要吃冷饮和零食,他从来不会买给我。
不过又怎样?有了电视万事足。
电视是独生子女的好伙伴。每天我都要看到很晚,那是大约10点所有节目就都结束了,画面出现“再见”两个字,然后就一片雪花。
家人叫我“烂电视”,因为我总是要看到一片雪花出现,才能恋恋不舍的睡觉。甚至连广告都不放过,要知道那时的广告,就是一些混领土搅拌机什么的,画面是拍摄机器,打几个字,十分无聊。现在想来,我真是佩服自己,如果用看电视的劲头学习,一定是学霸了。
电视不仅结束得早,节目也很少,只有几个电视台,白天栏目还填不满,滚动播放。
小孩子当然最喜欢动画片了,不过放的实在很少。
记得开始最喜欢的是外国的《鼹鼠的故事》,没有语言,就是叽里咕噜的声音,看着主人公小鼹鼠,圆滚滚可爱的身影,就开心的不行。
后来每周日下午三点多,会播放《蓝精灵》。我们翻围墙,偷溜进幼儿园玩的一帮小孩,估摸着快要到点了,就连忙一溜烟跑回家。
现在还能清晰地记着,每次只放两集《蓝精灵》,放完之后就是学日语节目,因为惯性,我舍不得关电视,所以继续收看,看樱花,看新干线,看两个主持人正襟危坐,开口就是:米拉桑,空力气哇!(各位,下午好)再往后,实在听不懂了,只能关电视。这句日语,可能以后我老年痴呆了还能记住。
在接下来,好片子越来越多。暑假必放的《西游记》,在心里的烙印就是现在年轻人《还珠格格》的象征。不放《西游记》的暑假,根本就是假的假期。一听到diu diu diu飞天的声音,门口玩耍的小伙伴就散了,各自回家看电视去了。
还有引发万人空巷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那几年的夏天,治安应该特别好吧,其中一定有电视的功劳。
当然,看电视也有坏处,不是伤害视力,而是偷看了会被我妈打。虽然我听到脚步声,及时在她开门前关了电视,还是被发现了。因为她老人家摸了电视机后盖,发现——是热的。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后来和小伙伴交流,他们会得意地说:用电风扇对着电视机后面吹,就不会被发现了。我没有试过,不知道是不是有用。
不过,也用不上了。现在人们玩手机的时间应该远超了看电视,一家人一起看电视估计只有除夕了。
不过,回忆起童年时代,有关电视点点滴滴,依旧觉得特别美好。有时候,简单一点,也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