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
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电影《爆裂鼓手》中,以教学严苛著称的音乐教师弗雷彻说,
世界上没有两个词比“good job”(干得好)更加有害了。
因为这两个词让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这句评价会使他们陶醉在短暂或肤浅的成功里,失去了进一步向上冲刺的动力。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反思自己,我以前也是一个经常会对自己和同事说“good job”的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许是对自己说了太多的“还不错”“差不多”“挺好的”,
所以很多事情常常是“高开低走”,开局噼里啪啦打得不错,
后面就慢慢没了声响,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虽然曾经倾心做过很多事,但是仍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可能大部分人也有类似经历,凭借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小知识经验,再加上年轻时有点小聪明,经常不费太大力气就能走到别人前面,
可是后来就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得过且过”“大家都这样”....
不久之后脚步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反而可能落到别人后面去了。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
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
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记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两部动画片:
一部是《马虎国历险记》,
一个小孩子名字叫马小虎,由于做什么都很马虎所以人家就叫他小马虎,他在小猴的带领下,漫游马虎国。
在马虎国,所有人都马马虎虎地生活,马小虎顿时觉得找到了新天地。
后来在马虎国里发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故事的最后,马小虎认识到自己的马虎给别人造成那么多的麻烦,自己认识到了错误也改正了。
另外一部《没头脑和不高兴》;
有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
“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
“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
经过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教训,两个人都认识到自己错误,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
“马小虎”“没头脑”和“不高兴”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甚至有时候自己就是“马小虎”“没头脑”和“不高兴”。
动画里的人物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了非常普通却鲜明的性格特点,
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甚至现在还有的一面,
遇到事情有时会稀里糊涂、丢三落四,
有时也会任性、闹脾气,
有时马马虎虎成为“差不多先生”。
这两个动画片是告诉小朋友做事应该认真,不能马马虎虎的;不要做没头脑和不高兴那样的人,他们是没有未来的。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最后大家都认识错误,也改正了,让当时的我很高兴。
童心的振动由此而生;
请永远不要忘记这感动。
因为那是我们的本心,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