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筱鱼
从前,我是一个很容易受他人评价影响的人。
对方说,你那么聪明坚强,一点也不像个女生。我信以为真。顿时觉得男生们都好聪明可爱,女生们都好柔弱无能。我立即做了个小小的决定——从此以后把自己当成男生看待,坚决只和男生玩耍。
计划开始实施。
我剪了短发,穿上了男生的服装,和男生抱团逃课去郊游、爬树、打架、看录像……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上厕所选择“女”会暴露我的真实性别外,没人看得出我是女生。
正当我洋洋得意于我的“假小子”身份时,有个五官干净立体、身型挺拔矫健的年轻男教师走过来,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虽然只有7岁,我却立刻感受到了某种甜蜜和眩晕,许久之后我才明白,这叫美好的吸引力。
“你长得这么清秀,为什么要装扮成男生呢?”男教师缓缓开口,口气芬芳如午后奶茶。
我突然心怦怦直跳,两颊发烫,含笑低头,再不敢看他。
此后,我转变回了原来的性别。我才知道自己原来长得还不赖,才知道女生也可以聪明可爱。
看起来像是别人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全然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这是我们在人生初期,尚未形成对自我的准确认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建立的阶段,特别正常的表现。
这时候,别人夸你、损你,都会对你的情绪产生极大影响,也会对你的自我认知造成障碍。
比如,当你面前出现两条道路,你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候,有人跟你说向左,你向左走了。但走了几步又被路上的人讥笑,此时你就会对自我形成冲击,不知道该继续向前,还是回头选择向右的道路。当越来越多的人出来评论你向左是个错误时,你便再无法继续向前。
一路上,你都在别人的评价中左摇右摆,一会儿激励自己,一会儿打击自己。道路越走越乱,选择越来越趋于困难且无意义。
然而,求生向上是人的本能,渴求认同是人作为群体动物的本性。渐渐地,你会倾向于内心对自我认同的方向去选择性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譬如,别人说你聪明、漂亮、优秀、可爱,这些正面词汇如果正中你的下怀,你就容易在这条道路上坚定步伐,越走越远。假如对方说你笨拙、丑陋、无能、卑鄙,你自认为事实与此相反,你就会讨厌发出这些负面评价的人。
这就到了你对自我有了一定认知,但尚不够清晰的阶段。那些正向激励的评价强化了你的自信。而反向的抨击将折损你的自信。
不管是外在妆扮,还是学习工作能力、处事风格、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人的目光言语、评价喜好通过你的内心过滤,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自我认知模式。
也许你会发现,这一段,表面上你越来越有自信,可是内心里还是会因为那些负面评价而黯然神伤。有一天,你回过头来,惊觉这么固守对自我的不准确认知,却并没能很好地突破自我,向前迈进。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鸡蛋从外部打破叫食物,从内部打破叫重生。”同理,你对自我的认知如果停留在他人的评价中,是无法获得内在能量,寻得真知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打破固化的虚假的自我认知,还是应当从打破他人对你的主观评价开始。
是的,树立内在完善的自我认知系统,不再全然相信任何人对你的评价。
每年的8、9月份,于我们公司而言,是一批新员工进入,集体存在新旧交融的阶段。新员工的到来,让老员工感到新鲜的同时,也体验到自己又老了一岁的沧桑和无力。
女生E也是新员工之一。她长相温和,声音甜美。按理来说,应该成为老员工们喜欢的对象。然而,并没有。
E一到办公室,就对着每个人喊哥哥姐姐。受用的人觉得她“有礼貌”。跟她年龄相当的女同事U,却介意“姐”这个称谓。U曾经不止一次地对E说,别叫姐了。E觉得不叫姐似乎不妥,依然每次叫“姐”叫得U尴尬。于是,U对E的印象就停留在“不灵活,认死理”上了。
E每天来上班都会化妆,神采奕奕,且衣着打扮入时。有些同事评价“漂亮,时尚”,有些同事评价“浓妆艳抹太成熟,穿衣风格过花哨”,还有些同事直接评价“俗气,高调,爱炫耀”……
你看,同样一个人,面对同个群体中的不同个人,收获的评价可以完全不同。
事实上,并不是有人针对E,纯粹排斥她。那么多的新员工,为什么偏偏是对她的评价比较多呢?
首先,人们都容易看见那些比较抢眼的人,忽略那些默默无闻低调不声张的人。当一个人以高调的方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后,就难免受他人议论了。
而具体的状态、方式是否符合他人对你的期待,就决定了你在他人眼中是否受好评。比如说,上文的U就希望E呈现出同龄人的姿态,而不必以新人姿态放低自己。E不接受不改变,自然不会引起U的好感。
此外,很多评价内容也许并非来源于眼前的事实,而更多地因为眼前的内容牵动了他人的情绪。E的装扮符合自己的审美,引发了“美”的愉悦,则可能评论她“漂亮时尚”;不符合自己对美的定义,或者她的耀眼凸显了自己的黯淡,则很可能发出负面评价。
不符合自己对美的定义,由此引发的负面评价不少,这对于E本人而言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一个群体中,个人不能完全不顾及大众的需求,我行我素。E便可收集各种权威的或者被大众乐于接纳的信息,重新审视和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公众魅力。
而如果说因为她的耀眼凸显了一些人的黯淡,由嫉妒引发的负面评价,E大可不予理会。
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在努力感受生活。有的人能够合理疏导情绪,不波及他人,而有的人却没有能力做到。他们需要随时找不同的出口发泄生活中的种种不满。如果你不幸成为了其中一个发泄口,请你不必过于计较。因为,他们看不惯的,不是你,而是这整个世界。
梳理好了后,你可以通过评价领会到他人评价背后暗藏的心理机制。有时候,这样的评价远远大过于事实真相。
毛姆在《面纱》这部小说里,有一段女主人公凯蒂重返故地看到曾欺骗和抛弃她的情人的描述:
那浓密、卷翘的头发梳理得极为仔细;为了掩盖渐渐灰白的头发,又涂了太多的头油;脸膛通红,脸颊上布满淡紫色的网状脉管,颧骨太过肥大;当他不刻意抬起头掩饰时,能看到他的双下巴;他那对猿猴般浓密、花白的眉毛,让她隐隐感到厌恶;他动作沉重,虽说注意饮食,又经常运动,却未能避免渐渐发胖;他的骨骼覆满赘肉,关节像中年人那样僵硬;时髦的衣服略嫌紧身,对他来说过于年轻了。
这段话让读者看到女主人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旧情人的各种缺点上,不仅如此,还加了很多主观色彩的词汇:太多的头油、颧骨太过肥大、猿猴般、让她隐隐感到厌恶、关节僵硬、衣服略嫌紧身、过于年轻等。
不过是短短的一两年,此前旧情人在她的眼中还是年轻,有品,充满活力的魅力型男,转眼就天差地别了。
情感就是这么一双无形却强有力的推手。不管怎样的事实都因情感差异而浮现出不同的面貌。即便是不带情感色彩的评判,也常带有各人一路行走的印记和喜好。
如此,加上了主观色彩的评价,是否可以还原事实真相,也就难以定夺了。
你只能依靠自我定位,拓展知识,独立思考,形成特有的一套完善的自我认知系统。而后,无论对方说什么,好与不好,那是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感衍生出的观感和体会,也许并不高于你,也并非能还原事实,你听听就好。
你真正要在乎的,是你自己的喜好——你的表现是否达到你内心对自我的要求?达到了,给自己点个赞;没达到,总结经验,不气馁,继续前进。
喜欢请你点个心哦。谢谢,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