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hole 营销/公关
终于双11了,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讨论,广告主在晒自家的备战情况以及自家的广告海报,不吃瓜群众们在晒购物车,吃瓜群众在寻找帮她清空购物车的主儿。
说实话,好长时间没有这样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去购物,尤其是双十一。恰恰相反,前两天因为有了一丁点的时间,竟然还能抽空买衣服买裤子买鞋,采购效率杠杠的。
果然年纪大了。
既然是购物狂欢,全世界打折,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占便宜这件事儿吧。
你买东西的时候比较符合下面的一类人呢?
第一种,买东西之前没有明确的标准,一定要选最好的那个不是货比三家,而是所有店铺都逛了反复对比,最后还是难以下决定,并且也经常对于买了的东西感到后悔。
第二种,买东西之前设明确的标准,然后苦苦寻觅,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一旦找到就立刻收手,并且较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选择第一种,说明你属于最大化者,为了确保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你通常会尽可能收集信息,喜欢对比,可是你常常对自己的选择并不满意。
选择第二种,说明您属于满足者,你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所以通常对自己的选择比较满意。
不管是哪一种,其实在购物狂欢里面,我们都不可避免要考虑到的一个心理学的思考盲点,那就是对比效应偏误。
我喜欢抓住商家促销的大好时机疯狂购物,因为这个时候商品便宜,买的越多就赚的越多。但是,真相是商家促销根本不是让利,没这等好事儿。商家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让你感觉占到了便宜,因为我们表面上是希望便宜,实际上是想占点便宜。
所以对比效应偏误是指我们在选择事物的时候,如果同时出现一个可供参考的对象,而这个对象比较昂贵,比较小或者比较丑,那我们就会认定原来的那个事物比较便宜比较大或比较美。
比如说前几天去购物,有三款鞋供选择:一款的设计感比较好,造型不错,是真皮里真皮外,但是价位实在两千多以上。有一款PU皮的,造型也不错,但是质感就差了一些,价格实在,四百多。那可想而知,如果有一款造型也不错,也是真皮的,但是比两千多便宜比四百多贵得不多,这样的前提下,你会不会买那一双?我会。
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会。
好吧,必须承认这是因为我们在购买某件商品之前,其实不但要进行衡量,选择那种明显好的商品,而且进行对比时还要避免极端,因为在不明确商品的优点时,我们就会避免购买最昂贵,质量最好的,也会避免购买最便宜,质量最差的。
所以我也陷进了这样的思维偏误陷阱里。
这种方式其实在传统的商品定价策略里是经常被用到的,但是一般人可能不会太在意,它也是心理学充分结合了商业经济的一种非常好的模式。
但是在电商狂欢的背景下,适当了解一下自己的购物偏好和独特属性,再稍微了解点商家伎俩,确实能帮助你更理智地购物。
好了,我也该去看看购物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