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不少书籍,以前特别喜欢的是《读者》。它跟别的书不一样,这本书中的故事言简意赅,每个故事篇幅不长,却醒人耳目,引人深思。
小小的故事常蕴含着大大的道理,我想,虽是碎片化阅读,也算一种无痕的教育吧!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篇短文《苹果怎样分可以得满分》。
故事主要讲了一位数学老师给一年级孩子出了一道数学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没有多大的难度的。
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才发现:原来题目上的“10”被写成了“1”。老师觉得,既然试题都错了,这道题就不可能有正确答案了。
但当他在阅卷时,发现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答案: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他找来了这个孩子,问她为什么?
孩子天真地说:“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了它,因为他知道生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他会留给奶奶的;但奶奶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爱的孙女--我;当然我也不会吃掉这个苹果,我要它送给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妈妈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是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个苹果。”
老师被孩子稚嫩的话深深地震撼到了,他给孩子打了满分。
读完短文,我不禁思考:原生家庭对小孩儿的成长而言是多么重要,面对这样一道题,孩子能答得这么完美,不是没有原因的。
她生活在一个忙碌的家庭里,爸爸妈妈都在上班挣钱,爷爷要照顾生病的奶奶,大家都有自己的事,她却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调皮捣蛋,从她的话可以知道,她的家庭很温馨,生活和睦,家人之间彼此关心照顾,这才是一个家庭该有的样子。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在忙碌就忽略了家庭、孩子,而我们现在的部分家长却犯了一个大错,总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忽略家庭,忽略孩子。
在我的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之前我班有一个小男生,他妈妈为了照顾他,辞掉了工作,每天给孩子做好吃的饭菜,饭后带他出去散步,周末报了孩子喜欢的足球兴趣班,陪他去比赛。
小孩儿每天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做完后会给妈妈检查并签名,妈妈十分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她每次都是用平等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人很有礼貌。
开家长会的时候,小孩儿的妈妈告诉我,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前,小孩儿都会在熟睡的爸爸脸上亲一口,轻轻地说:“爸爸,我去上学了哦!”
听到这里,一股暖流融入心底,这恰是我理想中的家啊!
而反观另一种家庭,我们班还有另外一个与他截然相反的孩子,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造成了孩子的感情缺失,他很少说话,性格很孤僻。
我对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他的爸爸为了生活一直忙于工作,平时基本上没有和孩子沟通,一点都不了解孩子。家里还有爷爷和奶奶,因为年纪大了,奶奶在家里做饭,爷爷在外面工作,因知识有限,无法辅导小孩作业,每当收作业或者需要交资料的时候,常有这个小孩的名字。
我多次尝试与家长沟通,皆无果。家长总是会跟我说:“我上班太忙了,对不起,下次我会注意的。”
结果这个“下次”持续了一学期。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孩子,挣再多钱也于事无补,何必呢?真心希望父母多关心关心孩子,孩子好才是真的好!
看《读者》,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
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
它没有说教,只有体验。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示,让人从中得到人生感悟。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它像一弘清泉,净化着我的心灵,它让我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懂得去关注亲情、享受爱情、珍惜友情。
那一篇篇短小而精悍的文章,总能启迪我的心灵,给我以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一颗阳光、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