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在纠结素质教育好还是应试教育好。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拥护素质教育的人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比如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等等。应试教育者说高考就是一座独木桥,你走不上这座独木桥,一切都是白费。
其实。我觉得他们两个不是对立的关系,应该是包含的关系。素质教育里面应该包含应试教育。就是一个人的考试能力是受教育人需要培养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
如果说作为教师,我们迷惑究竟是选择素质教育还是选择应试教育?那就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让我们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去想这件事,现在你的孩子如果要入学了,你是选择一个能抓住课堂教学提高成绩的老师,还是选择一个靠机械的大量的抄写和做题提高成绩的老师呢?你是选择一个限制孩子思维,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的老师,还是选择一个有具有创新精神,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老师呢?我想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我原来所在的一所学校有一位同事,她教一二年级时学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但三年级以后,他们班学生成绩都呈下滑趋势,是她教学不再认真吗?不是的。我观察了她带过的两届学生都是这样的,她采用的方法都是机械的抄写,背诵。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考试的都是基础中的基础。机械的抄写、背诵可以应付得了。但三年级以后试卷上考语文能力的题就多了,而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培养出语文能力,成绩当然下去了。
我想有经验的教师,也应该在身边见过类似的情况。有些教师平时很辛苦,学生作业量也很大,但班级成绩老是落后,学生辛苦,老师痛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这些老师没有抓住自己的课堂。没有向课堂要质量,而是无限的延伸学生的课外时间,学生学到的也是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让孩子背诵作文的习惯,目的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记得我女儿四年级时,一次考试作文是满分,我就到她老师那看她的试卷,看她写了什么作文。结果看到作文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从小被寄养在姑妈家,我的火就滕的上来了,女儿从生下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一天,何况她只有两个叔叔,哪来的姑妈呀。作为老师我知道不应该去为难老师,但孩子明显是背的作文,你却给她满分,你想鼓励她什么?回家问女儿,女儿说,这次考试的作文正好时老师让背过的题目,她就照背下来了。还有许多地方,我与她老师的教育观点格格不入。但我又无法去说什么,只能是干着急没有办法。我不知道大家如果对自己孩子的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认可,内心是如何想的。是感激,还是有怨言呢?
我们每个人是老师也是家长或者说将来是家长,如果我们愿意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位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向那个方面发展。对我们来说,工作可能是一天天的重复,但对孩子来说那是关乎他们成长的每一天,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教育无小事,处处细留心。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网络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妈妈忍受不了儿子每月都会带着孩子回家,教唆孩子给自己要红包。下面的很多评论都是说这位母亲是“自作自受”,自己当初教育的结果,现在自己就应该承受恶果。话虽然不好听,但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我们教师只盯着眼前的利益,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想快点看到成绩,看到成果,结果孩子就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我们恰恰忘记了我们做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终究要长大,等他明白我们在她的成长路上不是促进了成长,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抹杀了他成长的机会,他会如何来想我们呢?我们教了一辈子学,是不是潜在的给自己培养了那么多的“仇人”呢?说到这,现在网络上提到教师,大家都很偏激,其中不乏一些人不懂道理,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受过教育之害,他想起老师,没有想到老师对他的成长有所帮助,言语上偏激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是不是也像那位母亲一样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这样一段话: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打,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般伤心。”
就很能说明我们的工作很特殊性,教学,他不只是一个工作,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发展中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其实,在教学中我也曾经走过弯路,每天比别的老师批改作业量多,而班里的孩子因为作业多而对我有怨言,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的淘气气得落泪,甚至跑出课堂,教学对我来说,几乎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一次无意间翻阅学校订的杂志,看到了别人的教学设计。正好我第二天就要讲这一课了。我就反复研读,把这一课的教案进行了反复修改,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那一节课,是我感觉很成功的一节课。课堂上没有孩子再淘气了,知识掌握得也很牢固,而我也感觉那节课节课很轻松愉快。我初次品尝到了抓住课堂教学的甜头,于是开始从书籍中寻找教学的快乐。当时由于身处偏僻的乡村小学,消息闭塞,有关教育的书籍真的是几乎看不到的。我翻阅的一般都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河南教育》等杂志,但我还是沉浸其中,我把从这些杂志上学到的教学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教学对我来说开始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孩子的作业量也变得很少。那大量的课外时间让孩子们用来做什么呢?从2003年开始,在大家对阅读还不太重视的时候,我已经从自己的阅读中,了解到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班级里组建班级图书角,自己掏腰包奖励班级里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引领孩子在课外进行阅读。03到09年是我自己完整的带完的一个小学六年。那一届的孩子就一年级习惯养成时,我花费了些功夫,而下面的五年,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了六年,班级的成绩考得最差的是全乡第三名,而我也享受了六年轻松幸福的教育生活。意外收获是,整整8年没有晋升小高指标的09年,学校分得了两个指标,我以全校第一的积分从十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但真正的成长还是来到英民小学,第一学期全校积分我竟排到了80多名,与我搭档的王老师也是这样,她说在原来学校她很优秀的,学生成绩几乎都是排在前列。现在这个结果他几乎不能接受,提起来他就觉得自己傻,偷偷哭了好几次,甚至那个年都是在不愉快中度过的。当然我也很郁闷,但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当时英民小学的老师都是通过考试才来的,可以说都非常优秀。在教学上也应该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要想在这众多的优秀的中不让自己落后,就要改从改变自身做起。
办法从哪里来?智慧又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阅读中来,从反思中来。当时学校也非常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学校经常组织外出学习,还引领教师读书,就这样,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李镇西、于永正、窦桂梅等教育名家的书籍走进了我的视野,通过学习和对整本书的阅读,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的阅读有多么的浅显,原来自己自以为得意的教学方法,只是冰山的一角,课堂还可以更精彩。学校当时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积极地学习,研究这种教学模式,还写了一篇对这种教阅模式的思考和理解文章,被丁校长作为优秀文章在大会上宣读。根据这种教学模式我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堂课,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效应。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我所教的班级成绩考得最差的是第二名,三年的时间里,我获得了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集体的荣誉,个人积分在学校名列前茅。
2014年我下乡支教了,回来一看,学校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我竟然错过了,一年的时间,自己几乎成了刘姥姥,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了。同事已经先走了一步,如果我跟不上,还是要落后的。怎么办?只有迎头赶上了,我虚心的向同事请教,上网查阅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凡事有学习的机会,我绝不错过。但由于自己已经落后了,又加上是半路接班,第一学期的成绩只比我接班时的成绩进步了一点点。到后来我赶上了,对这种教学模式我能根据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程度去设计课堂。学生和我也是配合默契,课堂效果空前良好。学生成绩也由原来的全素的8名进步到6名、3名、2名。就今年六年级毕业成绩,如果班级学生成绩全算,我们班应该是全区第一。取得这些成绩是我辛苦教来的吗?也可以说是,但也不是。过去的这个学期,我外出学习好几次,最长的一次几乎半个月了,平时学校的活动也很多,经常耽误上课,所以留给我上课的时间并不多。
那学生的成绩是如何来的,第一,向为数不多的课堂要质量,一节课要让他成为真正的一节课,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一次,在濮阳生活的弟妹告诉我,她儿子老师教学法是三搬,我一听名字感觉没有听过,就赶快询问,究竟是哪三搬?她说,一搬是把语文字词句上的字词以及词语解释还有课文理解搬到书上,二搬就是把抄到书上的内容背诵下来,三搬就是记到心里。我一听到这,就告诉她,这种学习方法,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抹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将来,到更高的年级,语文只会越学越差的,因为根本就和培养语文能力无关,整个就是机械的记忆。
这就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怪圈,我们身边也有,我很不赞同,很多老师为了教学方便,让每个孩子都买来一本语文方面的教材全解,无论是字词的学习,还是对课文的理解,孩子根本就不用思考,把参考书上的内容搬到书上,老师提问或自学展示的时候,照着读就可以了,听着很精彩。其实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了吗?什么能力都没有培养。看着是自学了,是展示了,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自学和展示。考试还有生活,还有教参书可以照抄吗?我经常就跟身边的语文老师说,不要图一时的方便,而抹杀了孩子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二就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我不在的时间,可就交给学生来上,作业学生来批改。可能有人要问了,我语文都布置什么作业?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从来不布置抄抄写写一类的作业,我作业分三类:第一类日记,第二类练字,第三类阅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作业。从一年级学习拼音开始,我就让学生用学到的拼音拼写一两句话,这样既复习了拼音,又培养了能力,学生也不至于一遍一遍的抄写产生厌烦的心理。六年下来,日记从不间断,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也有同事问我,你不让写生字词语学生能掌握住吗?我就不明白了,只有机械的抄写才能让人记住嘛?日记不需要用字吗?学生的每篇日记我是必改的,第一就要改出里面的错别字。第二就是就学生日记的内容和学生聊上一两句作为的批语,孩子会把写日记当成和老师交流的一种工具,而不是需要她完成的一个作业。
所以每学期开学,我们班同学需要准备的学习物品有,日记本,作文本,课堂练习本和练字本。语文参考书之类的书籍,绝对不让在教室出现,谁让我发现使用了参考书,就会没收的。慢慢的,我们班同学没有一个人再去买这类书籍了。而作文,我学期只批改一篇。其余的篇章都是写成四人小组,讨论批改。然后推荐出优秀作文,全班交流。每天一张的练字也不用我过目,由组长推荐出本组的优秀字体,学习委员评选出班里最优秀的几名张贴公示。
就是开家长会也不用我这个老师操心。我只是就家长会的主题给班长和组长们提出要求。然后就有人策划,有人主持。我整个过程中就担任一个摄影师的作用。班级座位是按小组积分排名每周一换,这都是班委负责,我也不用操心。
课堂要精彩,功夫在课外。
是不是想问我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了?可能因为自己不会拒绝吧。我们年级政教上面的事情需要我负责,说穿啦就是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学生学校课改方面的工作也需要我要协助,如果我的时间用三三来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到学校的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学习,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教学了。如果我只是做的教学工作,是不是很轻松呢?但真的放弃了学习时间,用来休闲,我想,我的课堂也会随之变得糟糕,因为课堂的精彩只是一棵大树上的枝和叶,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才是大树的根。没有根的汲取,哪有枝叶的繁茂?
要想不排在后面,就要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与自己的未来为伍,并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业余预言未来,同一个职业的八小时内生活都相差无几,八小时外的业余生活才预言未来,时间利用了就是财富,没有利用就是流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当下,就是当下的那个“一刹那”。人的生命长度有两种计量办法,一种是生理的实际生命长度,一种是时间的实际利用长度。有些人把一天当作两天过,他可能就拥有了别人的一倍的实际生命长度。读书、写作、备课、培养一两种良好的健康的兴趣爱好,让这些来充实、丰富、激活我们的业余生活,我们的未来就更加精彩!
我的经历也告诉我,时代在不停的进步,人也是发展中的人,如果我们躺在过去的成绩上,故步自封,那结果就是被超越。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一起前行。“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当一群人以共同的人生目标携手向前时,我们就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汲取力量。一个人之所以走得快,是因为他不需要等待,不需要协调;一群人之所以走得远,是因为大家互相勉励互相搀扶,不离不弃,最终可以实现目标。
精彩源于责任
许多人都说,做得优秀是源于热爱,其实我走上教学这一工作,是爸爸给我修改志愿的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滑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们滑县的香馍馍,相对考大学来说,那真的是一条捷径。我的父母给我定的目标就是上师范,但是在填写志愿的那一刻,我内心的大学梦,让自己没有填师范。父亲知道后。就托关系找熟人把我志愿拿出来用刀片轻轻刮去换成了滑师。
三年后,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教学。面对破烂不堪的教室和办公室。我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是第一个分到这个学校的中师生。其余的老师都是民师或者民师转正,而且年龄偏大,我感觉跟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可交流的。所以那一年我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好学生身上,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我几乎成了班里的一个学生了。这班学生,我只教了一年,但我孩子们的感情很深,不是因为我课教得好,而是因为我拿他们当自己的朋友,伙伴。那一年的经历,我在教学上没有什么心得,但却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付出了就会有收获。我对孩子们付出了真情。,收获了60多孩子的爱。至今那一班的孩子,还有许多人多方打听联系我。这其中有在家劳动打工的,也有教师,还有走上局级领导岗位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表达一份谢意。因为他们都说那一年。是他们求学生涯中最快乐的一年,也是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一年。有比较成功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有事您说话?”说真的,我很高兴也很感动,不是因为我有事儿嘞了,可以找到熟人办事儿了,而是从九五年到今天整整23年过去了。他们还记得,我这个只教过他们一年的老师。我知道自己有事也不会去找他们的。因为我不想那份纯真的师生情受到污染。
那一年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很多事,都不由我们做主。但我们能做主的是我们的心态。人的心态好了,就会觉得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洒满阳光,
精彩源于心态
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三个泥瓦匠 ”的故事,从“三个泥瓦匠”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对工作很反感,把工作看成是负担和惩罚,他们经常抱怨、牢骚满腹,嘴里常常说的是“累”;第二类人比较实际,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因此虽然没有任何怨言,但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三类人则把工作当作是一种快乐,把完成的劳动成果看作是自己的一种成就感,把工作看成是一种创造,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享受快乐。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做第三类人。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就是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教育的伟大往往就是寓于平凡之中,从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出发,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而言,意义大不相同,因为教育家教30年同样的课本,他年年在备新课,年年在出新教案,他每年每月每天都在根据学生的新的变化,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他名副其实地“教“了30年,创造了30年,而教书匠则不同,他只是在做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心心在一艺,其意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作为一线教师,扎根在教室之中,扎根在教育的田野养分里,扎根在经典书籍的灌溉中,坚持阅读和写作,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说真的,我从来没有主动争取过什么,我获得的一切都是在前行路上意外的收获。今年学校领导变动,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拟聘为学校的科研主任。如果说在学校拥有职位也是一种成功的话,我觉得只是我的进步被同事和领导认可了。
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岗位,已经无法改变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静下以来,做好自己的选择,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快乐也是过,悲伤也是过,我们何苦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搞得一团糟呢,我相信每个人只要愿意,就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去努力,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投入时间,投入情感,就能立足于课堂教学,享受教育的幸福。
陶行知有一首让人听起来轻松愉快、充满童趣的小诗,充分表达了他对儿童教育的理解,
诗云: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刚一读这首小诗,觉得很有趣,但是每多读一遍,都有一些感想在心间。这样的话语绝对是一个非常爱孩子,懂得孩子内心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它不简单,每个老师都应该多读几遍,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或许你就会有了新的想法,跟孩子打交道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