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对于逻辑的抽象的东西,天然就不敏感。对于场景和引起情绪的事物,则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段逻辑的文字和一段笑话, 两段文字,那一个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呢?毋庸置疑,肯定是一段笑话。
那些诸如数学物理等逻辑的抽象的课程,能让我们昏昏入睡。电视剧、电影、抖音、快手,一旦开始看,就欲罢不能。
许多商业机构,借用大脑这个特性,制造场景,调动情绪,获取利益。一段视频广告,制造了一个理想的场景。把消费者带入场景,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求。“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简单两个词,“过节,收礼”就制造了一个场景,让消费者就有了画面感。有了类似需求就会想道这个场景。
理论的逻辑的书,大脑不喜欢。读这类书,我们需要意志力克制自己,才能读下去。这些真正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电影,短视频,这些很有画面感,能调动我们的情绪。这些是我们大脑的偏好,很容易就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开始了就欲罢不能。借用大脑的偏好特性,对于真正能提高思维的比较枯燥理论逻辑内容,我们可以转化为能调动情绪,带来画面感的场景,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记忆案例,记忆理论和逻辑;把理论和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结合,加深理解;甚至用大脑制造一个自己生活场景,可以和理论或逻辑相印证。
当给别人叙述枯燥的内容,甚至抽象的理论和逻辑时,可以利用大脑的这种偏好,达到易于理解的目的。我们可以把枯燥的内容,用语言描述出一个生活化,通俗化的场景,易于感受和理解。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成画面感。借用一个日常生活场景比喻一个抽象理论逻辑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传播手段。
抽象的理论总结,逻辑化处理是必须的,有意义的。但是不利于记忆和传播。利用大脑的这种便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话,场景化,甚至调动情绪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传播。这里可以做许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