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中“问题”(P-Q)的内涵
1.中文语境中“问题”的含糊性直接导致了学术论文的“问题”的不确定性
在讨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汉语语境中“问题”的内涵进行解释。在中文语境中,“问题”在古代汉语里是没有的,它是一个现代词,是指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重要之点;④事故或麻烦。受汉语解释的影响,研究中基本上以此解释来建构问题的。我们以几篇学术论文作为例子来说明。
[例一]在《论教学论基本问题》一文中,作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基本问题由‘基本’与‘问题’构成。‘基本’主要有‘根本的’与‘主要的’两义。‘问题’有多义,但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看,主要指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个例子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中的释义进行了直接引用。我们可以称之为“问题”的“矛盾说”“疑难说”。
[例二]“教育科研要以问题为导向。大学学者可以以学科为导向,但对于教育科研活动整体而言,要从一个个体变成整个科研组织的活动,变成国家活动,甚至国际化的活动,就一定是问题导向。问题把我们凝结在一起。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这是国际上大家都避免不了的问题,所以大家互相学习。这不是个人问题。正因为有这些问题存在,国家、社会才花很多投入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什么“问题”?显然是指“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关键、重要之点”的解释中的“问题”“要点说”“关键说”。
[例三]“对于跨学科研究,我们应当厘清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是跨学科研究的起点问题。即,究竟是以学科的研究为起点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为起点?学科不断朝着深化和细化的方向发展,其系统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强,而问题的研究则是按照社会现实的要求设定,以问题本身的需要来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研究,具有极为广泛的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跨学科研究,就是要强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研究是社会的需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价值所在。第二是跨学科研究的过程形式问题。第三是研究者的个人禀赋问题。”这段话中的“问题”没有办法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对号入座。看来,在学术界,对“问题”的使用就对象上不尽一致。
上述三篇论文中的“问题”所包含的意思各不相同,这表明了“问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不明确性。这也源于《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的四种解释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人们使用“问题”时无法让我们明确“问题”的实质,相反让我们在理解时很容易混淆,这四种解释相互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看,同一个词存在完全不同的含义,这是不可思议的,为此,我们急需澄清“问题”的确切涵义。
2.在中、英文语境比较中澄清“问题”的不同类型
在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澄清的背景下,我们不妨利用中文语境的“问题”与英文语境中的“问题”在概念上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在英文语境中,与中文对应的“问题”概念有三个单词,一是issu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issue是指a problem or subject that people discuss,中文翻译过来是“问题”“议题”,如移民议题(the immigration issue),敏感议题(a sensitive issue);二是problem,在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a situation that causes difficulties,中文翻译过来是“问题”“难题”“困难”,如problem child,problem family,其实在实际表达中还会以“不足”“缺乏”“没有”等含义来意指“问题”;三是question,在辞典中解释为:a sentence or phrase that asks for information,中文为“问题”,但也解释为subject/problem,即议题/难题,以及doubt,即疑问,还有询问,盘问,审问等含义。英文三个概念使用的动词分别是discuss,solve和ask/answer,看来可以肯定的是,issue在使用时既包括problem,也包含question,它们三者在存在的状态上是不同的,issue只是议论状态,problem一定是行动状态,但question与它们完全不在一个逻辑上,当它以“问题”存在时是以问号形式来显示的,因此会与what, why, how等连用, 即以问句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区分的是,issue或problem是客观存在的,而question是主观存在的,issue既可是problem的,也可是question的,它表现为公共场合议论的话题,因此它是议题,如《影响未来的五大议题》,它们是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中国模式和普遍价值。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既不是problem,又不是question,它仅仅是issue,是议题而已。也就是说question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因此在认知心理学中,思维的高级形态是语言、问题解决、创造性和智力,但问题解决是指“answer the question”,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认知心理学教材中通常是“problem solving”,是指“直接指向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思维。它包括答案的形成和在可能答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指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我认为用problem不如用question,因为question才是人们主观的,是以问号形式存在的,其实下面这个例子也表明了我的这个观点,“一条狗脖子上绑着六英尺长的绳子,离它十英尺远的地方有一盘水。狗如何到达盘边?”显然,在这个例子中是以“how”来提问的。在问题解决前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problem是需要人们发现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属于认知状态的。从两者的意思中可以看到,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是有区别的,question主要解决problem。
当然,在社会建构论看来,“‘问题’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事实存于世间,而是我们构建了具有好坏之分的世界,将任何挡在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面前的事物都视作‘问题’。如果可以修改这个对话,所有我们构建成‘问题’的,也都可以重构成‘机会’。”实际上就是problem和question的转化。
因此,我们可以把汉语的“问题”理解为三层意思,一是议题,相对于英语的issue,主要是“议题”;二是给人类(社会、自然、人自身)带来消极影响的“难题、困难、困境、麻烦、不足、缺乏、没有”的情境,对应英文的problem;三是基于problem提出的疑问question,通常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即“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怎样”。我把这些疑问划分为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问题”其实具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类型,即英语中的problem(简称P)和question(简称Q),形成P-Q模式。学位论文也是基于两类问题开展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