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704-1499172249316063763.jpg
❶
-静不下的心-
其实《深度工作》这本书很早就看完了,只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写点东西。书中的大半部分的阅读,其实是自己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完成的:办公室里除了自己没有别人,也没有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在这个没有任何打扰时间中,一个人拿着笔,算是理顺了书的整体脉络。
给自己立一个关于工作的flag,然后紧接着又毫不留情地打破它,美曰其名:flag是用来打破的。而通常,这项工作会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会努力起身挣扎;抑或者,这项工作因为拖到无限以流产而告终。拖延的习惯,在大学以来越来越暴露无疑。
似乎真正打算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无数的理由告诉你做其他事情更为重要。于是,在多件事情来回徘徊。最终的结果就是,事情都没做好,但是,时间却没有了。
不是因为不愿意去做,而是想要太多,选择太多。
❷
-即时回复信息-
或许是因为职业习惯,或许纯粹是因为自己手机重度依赖,有手机信息的时候,不论在做什么,我都会立刻拿起手机马上回复。因为本身自己非常恼怒关键时刻在社交工具上找不到人的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秒回信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在这个即时信息时代,我开始害怕没有手机的日子:我开始将手机铃声调到最大,确保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我开始设置邮件手机接收,对每份邮件进行秒回。
这次读书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实验: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存电,自己到一个房间去读书。准备结束的时候,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找我,都有什么事,结果发现,基本上都是大把的群消息,找自己的人寥寥无几,有的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才发现:原以为自己离不开的东西,其实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很多时候的手机不离手,只是一种被社交工具绑架的习惯。
这些自己认为是潮、是紧跟时代的社交平台,正在想尽办法让你停留的更长一点。每授权的一条权限、每多停留的一分钟,每浏览的一条信息,对于运营商来说来说,都是巨大的商业价值。
我们自认为紧跟时代,秒回信息的礼貌,实际上只是被刻意培训出来的习惯罢了。
其实,完全没必要在手机上投入如此之多的时间。
❸
-加班者的深度工作-
上周公司的楼上装修,网络运维的同事在群上表示会到一个时间就断网。没想到有同事回复了一句:哎,看来又不能愉快地加班了。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学术界有一组数据:超过四分之一的论文投稿时间都是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七点到早七点之间。周末投稿率每年增长5%到6%,表明研究者的私人时间日益受到侵占。相较于比利时和挪威的研究者,中国和印度研究者在周末投稿的可能性要高出五倍。
加班,这确实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工作现状。似乎,很多时候,每天不加个几个钟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努力工作过。一个人就应该工作足够多的时间。甚至很多时候,加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704-1499172249359085623.jpg
作者卡尔·纽波特创立了一种称为“深度工作”的概念,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不加班就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我们,其实想想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到底有多久?其实,大把时间都浪费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
就算加班,实际算下来我们的最终生产力也少的可怜。
《自然》职业专题上一篇原文名为Workplace habits: Full-time is full enough的文章否认了这个思想。文中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Meghan Duffy说明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每周5点准备下班,每周工作40-50小时。而在她每周40-50小时的工作时间里,Duffy取得了不少成就: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她获得了众人艳羡的美国湖沼和海洋学会的Yentsch-Schindler青年科学家奖。
成功的例子虽然轨迹不一,但是仍然有迹可循。和《深度工作》中举到的例子一样:以Duffy为代表的科学家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来进行深度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通过平衡优先事项、坚持自我,他们获得了更多实验室外的生活时间。
❹
-我的天,10分钟读完一本书?-
有人说: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时代。于是,我看到市面上各种app 都推出新的知识付费体系,甚至有app 如此宣言: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书中最精华的部分,让你的气质、修养、学识、眼界得到全面提升。
打开一看,如是之类的软件还卖的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读书目的越来越功利化了。我们最渴望得到的,是所谓的干货和快速提升能力的捷径。
需求带动市场,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是职场式的文章:《如何几分钟读懂XX》、《如何几分钟学会XX》,去书店看一下,在微信中点开看一下,这类书籍、这种软文一定是最火的。
曾经有个朋友在朋友圈开玩笑讲了一个笑话:找某位大咖请教如何实现赚钱的目标。
大咖如是说:第一年,我用尽浑身力气写文章,吸引了很多粉丝,最终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w。
接着问大咖:那第二年您一定又吸引了更多的粉丝,然后赚了更多的广告费?
大咖说:不,第二年,我关了微信号,然后专职将我的经验传授给大家,然后我获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1000w。
这看似是一个段子,但我反而更相信他不是一个段子: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宁愿相信所谓的大师开设的课程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短板而奔涌而去,却不愿静下心,去认真揣摩自己的路。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704-1499172377613002326.jpg
《深度工作》中提到了未来会成为赢家的三种人群:高级技术人员、超级明星以及所有者。而成为这些人的方法,只要拥有两个能力:拥有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者的能力基础,是要保证自己的深度工作,持续产出,为自己存电。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704-1499172395070081859.jpg
静心,远离社交媒体,才是我们应该保留的好习惯。至于学习别人的课程,算了吧。“我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这一生。”我突然明白:认真专心地持续做一件事情,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