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师,陶渊明好恶心呀,都不讲究卫生!”
“何以见得?”
“醉思鹿酒脱陶巾!”
“注释里说,陶渊明自己酿酒,酒酿好后要过滤掉酒渣,他就直接取下头上的头巾过滤,用完后又将头巾戴在头上。”
“哈哈,好恶心呀!”
我们《声律启蒙》课上的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大笑起来。
(二)
陶渊明真的是不讲究卫生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声律启蒙》卷上和陶渊明有关的句子:
八齐第三节: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
十灰第三节:元亮南窗今日傲。
十一真第二节:醉思鹿酒脱陶巾。
十三元第一节:柳岸对桃源。
十四寒第二节:杨柳绿遮元亮宅。
《声律启蒙》卷下的:
四豪第一节:春风两岸武陵桃。
六麻第二节:百亩风翻陶令秫。
十四盐第一节:引壶酌酒尚陶潜。
在《声律启蒙》中有这么多地方提到陶渊明,可见他不是一般人。若放到现在,在媒体文章里被提到这么多,他肯定上头条了。
(三)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辞赋家,也叫陶潜,字元亮,所以“元亮南窗今日傲,杨柳绿遮元亮宅”出现“元亮”。陶渊明很有雅趣,他住的地方曾种有五棵柳树,所以也自称五柳先生。他一生穷困,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做些小官,但做官都做不久。最后一次做官,是他四十一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又辞职回家了。当时,县里派督邮来视察,县衙里的小吏告诉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认真准备、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完,脱去官服,辞掉官职,潇洒的回家去了。
关于他的《桃花源记》,我的学生特别喜欢,他们觉得太神奇了。
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有一天沿着小溪划船,忽然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在桃花林的的尽头,有一个小洞口,武陵人很好奇,于是从洞口进入。出了洞口之后,展现在武陵人面前的是和谐平静的田园生活画面: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整齐有序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绿色的桑竹,人们在田间悠然的耕种劳作。这个武陵人很惊讶,和村民闲谈才知道,村人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武陵人待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别。临别时村民嘱咐不要告诉外人。
可是这个武陵人没有信守自己的诺言,从桃花源出来以后,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一一作标记。到了郡城就去拜见太守,太守立即派人沿着标记去寻找桃花源,最终无一所获,从此再也没有人能找到桃花源了。
不知有多少世人向往这个桃花源!
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伟大诗人,也是我国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一生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田园诗人陶渊明》)而且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全集》第二卷)
(四)
所以对于他的“不讲究卫生”,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不拘小节,而且魏晋文人也本风流潇洒,常与诗酒为伴,豪爽而不拘泥。他的不讲究卫生,相对于“竹林七贤”的一些行为,可忽略!
直到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多少人能不被世俗所累,而真正做到“悠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