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大型公司的一些负面新闻最近又一次引爆了舆论,除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某些考虑推波助澜以外,平台的监管不力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这里笔者不再赘述。
这里只来简单谈一下顺风车的标签评价体系;
顺风车本身的定位其实不是以盈利性为出发点的,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事实上,笔者刚刚看到篇称支付宝用户数量超过微信,腾讯生态圈将受到巨大冲击的标题党文章。
在人口红利的号召下,似乎任何一个公司都想往社交领域插上一足。
支付鸨事件刚刚平息,又有人叫嚣拼多多开创了“社交电商时代”,即将终结阿里与京东的猫狗大战。
不想做社交的打车软件不是好电商,这是所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共识,不知道为什么,今年没人去谈“生态化反”了。
不继续吐槽了,这里仅谈一下顺风车的标签问题。
看到这些的评价的时候笔者觉得后背发凉,幸好某公司的外卖体系并没有此类标签系统。
假如外卖送餐员也加了这么一个评价体系的话,送餐员打开评价体系一看
“单身” “美少女” “声音甜美” “一个人住” ’“每周三叫外卖” “喜欢吃鸡蛋” “家里经常没人”
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客观来讲,我觉得大公司平台肯定会有自己的安全审核机制,应该不至于将这样的标签评价体系加到外卖平台上面,但顺风车这种较高私密性的封闭空间独处过程加入这样的评价体系,与其说是丰富社交内容,不如说是一种犯罪成本的评估审核。
听说一些小偷组织会有一些自己的暗号系统,有人专门负责踩点之后,会在目标的门上做上一些记号,例如五角星代表独居,三角代表晚归等等。
事实上,不止打车,叫外卖,购物等生活动作内容,身处大数据时代,你的每一个行为动作都为你个人打上了一种特定的标签,所以你上午看到了一条金毛,临时起意喂了它半块你没吃完的肉骨头,下午就可能会收到狗狗的可爱推荐,卖肉骨头的调查问卷,卖青菜的建议你营养搭配,健身房说你卡路里超标。
一定程度上,这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犯罪成本。
至于“美少女”之类的标签特征,恐怕做这个标签逻辑的人就别有用心吧,方便的究竟是用户,还是其他什么人恐怕还真的不好说。
从产品逻辑来讲,这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信息泄露就能够掩盖过去的,这套标签的初衷究竟是为什么人行的方便呢?其心当诛!
还是希望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吧,各大公司获得垄断的红利之时其实也就接过了树立行业规范标准的责任。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在普通出租与滴滴专车之间,笔者还是会选择滴滴的,当然,顺风车真的不考虑了)
(标签有“守时”,“容易沟通”之类的也就足够了,毕竟,这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