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常在想一个问题,起因是和朋友之间聊读书的事。
有一个很真实的状态,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持续的状态会产生什么负面效应?
客观的讲,我自己都没有像很久之前那么喜欢读书了。当时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我们的业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多选择。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讲,当时读书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打发时间,是兴趣爱好。现在读书少了,并不是我的兴趣爱好消失了,只是被电脑和智能手机分流了。
读书的好处自不消说,能沉下心来读书已经是一份难得的情绪状态了。
有人是这么理解:我已经过了读书的年龄,或者说已经过了求知的年龄了。知识对我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而能力、经验,这些东西书上并不能提供给我更多。而且,读书伤眼不说,甚至没有公众号、短视频来得更直接。
此时,我想到一个词“快餐文化”。
肯德基、麦当劳都会让你吃饱,但是谁都知道这东西长期吃的话不好,从营养健康角度论,不好。但是它高效啊,对一些人而言口感也不错。
我们能把读书的过程变得愉悦而高效吗?我觉得很难,至少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很难。
我觉得必须重新面对关键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求知?首先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公众号、以及其他很多平台都能提供阅读,而且更丰富更节省空间。甚至各种短视频平台也有各类的科普、文学、法律等知识传播。纸张阅读凭什么就比网络阅读更“高大上”了呢?
我曾经看过一篇有点“阴谋论”的文章,而我很不幸的相信了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想想这些年科技带给我们的改变,就只说阅读方面。
互联网出现那天开始,注定我们的阅读方式就必然的发生改变。很多资深网民都记得,早些年曾被广泛关注的天涯论坛、猫扑社区、百度贴吧等,那会儿被称之为“BBS”。稍晚时候,新浪微博成为新宠。如今,这些曾被广大网民最常光顾的社交平台除了新浪微博其余都无一例外的“门前冷落车马稀”。事实上新浪微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
公众号取代了网站、博客,微信代替了QQ,短视频APP迎来了“最后的春天”。一切以服务移动智能化为主,一部手机走天下。娱乐、支付、甚至阅读都可以通过手机,那么买书、看书到底为了什么?
时代发展必然追求高速、高效,一部手机能提供的内容确实非常之丰富。但是,也正应了“科技是把双刃剑”这句话。越是内容丰富,越是诱惑更多,陷阱可能就夹在馅饼里。内容丰富到你“乱花渐欲迷人眼”,丰富到你选择无力,丰富到你只挑爽的、不挑对的。
但是,看似你拥有了无限可能条件获得的“宽度”到最后可能啥也不是。
没有深度的宽度,能有多少现实意义?其实读书并不是单纯的获得知识,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深度思考的习惯,用来丰富你的思想、完善你的认知结构。
我和朋友说:“这个社会在以某种隐蔽的方式对人群进行分流。很多让你感到很爽的内容其实都夹杂着鸦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就逐渐被分流到最底层。”
2020年9月17日晚 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