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那年,我在大学里参加了一个社团,叫读书会,书没读多少,倒是混了个不错的职位。
一般来说,大一新生是普通团员,顺利的话,到大二能够谋得一个部长,但我们社团成员不太活跃,报名的人不多,于是我斗胆去应聘副会长,结果成功了,不是我有多优秀,全靠没人竞选。
当了副会长之后,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上侃侃而谈,是常有的事,但这不代表我能力强,是不得不上。
时间久了就有点飘,甚至敢接访谈节目,在台上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我对他们说,进了大学校园,要大胆尝试各种事情,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像我,经的事情多了,看什么都很淡定。
当时我是真那么想,包括后来毕业工作两年之后,也曾这么想过。
人有时候像“知了”,没做之前怕这怕那,每一步都怕走错,浅尝辄止之后,就认为自己悟透了人生。
其实都还早。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这么多年我很少失眠,但有两次印象深刻。
一次是考科目三,大家都认为科目二最难,但科目三考试前的那天晚上,我反倒一直翻来覆去睡不着,为什么,因为太想成功,脑子里不自觉地反复去想每个细节要怎么做,万一没做好怎么办,静不下来。
另一次是跟同事一起去台湾旅行,大家约好第二天早上五点在机场汇合,第一次去台湾,又是坐飞机,又要早起,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又不行了,定闹钟也不顶用,把能想的办法都试了,数羊,听音乐,每次都在快要成功入睡的时候,又惊了一下,整夜没有进入状态。
如此这般,再回看我大学时的发言,就是笑话。
人通常习惯用年龄衡量一个人,应该很成熟,应该很老道,但更合理的是用经历,没经历过的事,哪怕年龄再大,还是不懂。
我二十多岁在泳池学游泳,旁边跟我一起扑腾的都是几岁的孩子;三十多岁开车上路,该左转的时候旁边有车不敢变道,连着错过三个路口。
所以,随着年纪越大,虽然经历越多,却越不敢吹牛了,因为自己尚未涉足的领域太多,很容易一下就变“小学生”。
现在的我,会在闲时去毫无目的地溜达,走走平时没走过的街道,也乐于去听公司其他同事的分享,学习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也比以前更愿意把自己关于一件事的想法说出来,听听别人怎么想。最终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惊喜让我上瘾。
年轻人容易抱两种心理:时间还长,没有准备好。
但没有什么事是不开始就能准备好的,工作、恋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理财,通通需要经历,某种程度上能够印证常被提到的“人生缺憾论”。少做一件事或许没什么损失,但多一种经历,就多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