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就这部电影多写点的,但是写了以后发现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安排什么的都没有太多可以说的地方,反正个人感觉很一般啦。
时间相关主题的科幻,一直是科幻创作者的几个主流偏爱之一。
自然,相关的影视作品就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蝴蝶效应》系列,《黑洞频率》,《恐怖游轮》,《无尽杀戮(All You Need Is Kill)》以及它的电影版《明日边缘》。
再近一点,大概就是澳大利亚的《前目的地(Predestination)》了。
PS:《明日边缘》正好写过一篇评论:《克洛诺斯之囚》。
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不复杂,因为只有一条主线,所以省略观众在多条线索之间来回映射相互照应的麻烦。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考验了什么的话,大概就是考验了观众的记忆力吧。
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爱上了自己上了自己给自己生了孩子偷走了自己为自己提供了工作自己和自己斗争了大半辈子最后杀了自己。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个小故事来浓缩总结——
一天,一个孤儿被放在了孤儿院的门口。
后来,她长大了,偶遇了一个男人,爱上了这个男人,并怀上了这个男人的孩子。
可这个男人突然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个女人后来生下了孩子,但在生孩子的时候,为她做剖腹产的大夫诧异地发现她是雌雄同体人,体内有两套性器官。
而,由于破腹产的需要,这个女人只能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那套生理系统,被改造成了一个男人。
就在她生下孩子后不久,她的孩子被一个神秘人偷走。
生活上受到重重打击的他(已经不是她了)某一天去酒吧买醉,发现了一个新来的酒保,就和酒保聊了起来,谈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酒保说可以带他去找当年的男人以报仇,而作为回报,已经是男人的她必须要加入酒保的行列,成为一名时间特工。
回到过去的他在等待毁了他一生的男人出现的时候,遇到了过去的还是女人的自己,并和还是女人的过去的自己相爱,发生了各种姿势的N夜情(???),但最后还是被酒保找到并带走,成了一名时间特工。
这名时间警察一直在时间里旅行,试图避免历史上的各种重大悲剧的发生,期间遇到了一名非法时间旅行的罪犯,并一直和这名罪犯周旋。
一次在试图阻止这名罪犯时发生了意外,他被炸弹的烈焰烧伤,毁了容,声音也被迫改变了。
他于是执行了最后一次任务,回到过去去招募一名特殊的男子来成为时间特工。
他回到了过去,扮成一名酒保,遇到一个买醉的为报纸写故事的男人,听了这个男人的故事后,答应帮助他回到过去去寻找毁了他一生的男人。
而这名男人就是他要招募的对象。
他在将这男人送回过去后,又来到了一年后,将这个男人的孩子偷了出来,送到了孤儿院,接着回到过去找到那名男人,将他抬到了时间特工总部,成为一名时间特工。
而完成这项任务的他退休了,回到了过去的一年。
但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的时间机器并没有被销毁,还可以继续工作。
他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那名非法时间旅行的犯罪者的踪迹,于是赶过去杀了他。
而后,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做更多,虽然已经被退休,但时间机器还能用,自己还能阻止更多的犯罪,于是他利用时间机器进行时间旅行并继续阻止犯罪以及历史上的悲剧。
期间,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有时候通过一些小牺牲,可以更好地达到阻止更大伤亡的犯罪以及悲剧的出现,于是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他开始通过一些小伤亡事故来阻止可能的更大伤亡惨剧的发生,并因此上了时间特工的罪犯黑名单。
有一天,他在试图继续贯彻自己的这一想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名时间特工,被这名时间特工杀死了。
故事完。
怎么样?这么一看是不是感觉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这个故事的原著,是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的海因莱茵所写的(原名为《All You Zombie》),原著也只有他被招募成为时间特工之前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时电影《前目的地》自己创造出来的。
不得不说的是,这后面的部分实在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虽然从闭环的完整性上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补完——本来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无中生有的,是自己和自己OOXX的孩子,从而告诉了我们这个怪圈是如何诞生的。而电影补上的部分则告诉了我们这个怪圈是如何终结的——他自己杀了他自己。
这就像是咬着自己尾巴的贪吃蛇,从始至终,都只有它自己而已。
电影本身的故事我个人觉得一般,毕竟海因莱茵的小说我早就看过了(当时也没觉得故事特别绕,只是觉得想出这个故事的海因莱茵老牛逼了!)。
电影中的一句话(小说里没有)我觉得很有意思——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是,先有公鸡。
这句话当然是一句笑话——公鸡当然是鸡,而且,嘿,它还有蛋。所以公鸡这个答案,就是说,鸡和蛋是同时出现的。
这从两个角度点出了主题:
1,起因和结果是同一的(无论鸡是蛋的结果,还是蛋是鸡的结果,公鸡都是让因果同时出现的);
2,这种蛇吃尾困局只有通过非一般的手段才能打破——所以电影中借着特工头子罗伯逊之口说:你是唯一的,只有你才有这种天赋。
这部电影其实基本就是在讲这两件事——主人公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己是自己转变的原因,自己也是自己终结的原因。他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就好比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块顽石,坚挺地立在河中央,将水划开,而绝不随波逐流。
而,作为电影来说,它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更加隐含地加上了宿命这一标签——片名《Predestination》虽然中文翻译为“前目的地”,但如果直译的话意思就是“宿命”(同样的《Final Destination》的中译名为《死神来了》,直译的话其实就是“最终终点”,也就是死亡)。
其实,如果从名字来看的话,原著的标题为《All You Zombie》,这里的Zombie一词其实也隐含了宿命论的意思。
Zombie这里当然不是“丧尸”的意思,而可以理解为“行尸走肉”。那,为什么这个故事要说是Zombie呢?因为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自己给自己的安排(回到过去勾搭自己,让自己怀孕,偷走自己的孩子,最后招揽自己入局)。而,更重要的是,跳出这个循环从时间的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是不可改变的,是早就在时间的太乙之轮上写好的——过去的自己遇到未来的自己,如果未来不是宿命式的确定,那么你又如何遇到一个未来的自己呢?这就陷入了祖父悖论(这里暂且不讨论平行宇宙)。因此,既然整个故事没有祖父悖论,那就说明过去的自己无论如何都会陷入未来的自己早就知道的结局中,从而站在过去的自己的立场来说,未来就已经是确定的了——从而是一个无可改变的宿命。
那么,未来的自己又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别人的过去呢?如何认为自己不会堕入宿命的深渊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基本宿命已定,人活着所作的一切就不过是按照宿命的剧本来演出而已——这就是Zombie。
而在电影中,宿命这层则更加强烈,通过罗伯逊和主角约翰/简之口而述出。
宿命、轮回、因果,这大概是好莱坞电影最近几年挥之不去的主旋律了吧——前几年的《云图》也是如此。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方电影的主流价值观似乎一直在发生着一些奇妙的转变。
如果说西方主流价值观过去是建立在希腊和基督之上的,那么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似乎很喜欢引入一些神秘主义元素,而东方传统中的宿命、轮回与因果等元素在这方面似乎颇合西方观众与导演的口味(这点想想也不难理解,西方人对自己的文明已经很熟了,而出了西方传统文明之外,要么是美洲和非洲的已经失落的古文明,要么就是阿拉伯、印度与中华文明圈,这么一想,似乎也没多少别的选择了,如果再考虑上消费能力的话答案就更唯一了)。
好,回到电影上来。
个人认为,在同类型的电影中,娱乐性最强的是《明日边缘》(萝莉舞大剑,反差萌应运而生啊),而剧情最复杂的大概还是要算《恐怖游轮》(其中女主消失的一天有人发现了么?很有趣哦~)。至于说《黑洞频率》和《蝴蝶效应》,基本来说乱时互动都不算复杂——当然,《明日边缘》的剧情其实也一般,强就强在它里面的动作场面很有娱乐性。
所有这些时间相关的影片,可以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对命运的调整(其中《明日边缘》喝《黑洞频率》是调整出一个好结局,而《蝴蝶效应》则是调整出了坏结局),也有的则是在说命运的无法修改(比如《恐怖游轮》)。相比来说,这部影片对命运的态度则似乎是接受,而非强调去修改——如果要修改的话,其实可以修改的点有很多,比如还没有成为时间特工的他回到过去遇到过去的自己,完全可以一甩手走开,因为他显然已经知道了那个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就是自己。这里影片所强调的其实更多的是命运的无可更改,但却不是通过试图修改而未遂的方式,而是通过接受命运的安排的方式。
从这点来说,恐怕比之《恐怖游轮》更为消极。
而在人的心态转变方面,这部片子中主角的几次人生态度的转变(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发现时空罪犯是自己)似乎都没有怎么描写,转变来得很突然。以最关键的从时间特工到时间罪犯的转变,完全就是最后的几个镜头一闪,转变就完成了,虽然有一定的伏笔,但依然感觉生硬。在这方面《恐怖游轮》的处理是让主角先是不断崩溃,最后在崩溃中重建了一个扭曲的信念,这样的话就比较饱满。
而同类型影片中,小说版和漫画版的《杀戮轮回》个人都感觉很不错,情节与人物都处理得相当好,我尤其喜欢那个结尾。
扎堆在这些影片中,你就会发现这部片子的处理其实很普通,大概,最多就是海因莱茵的名头和自己搞自己、自己与自己各种姿势的生活,比较有看点吧。。。
好了,想说的差不多也就这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