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你知道的,第二种是你不知道的,第三种最麻烦,是你以为你知道的。汉字就是第三种,我们常常是日用而人不知,每天都在使用它们,但是对它们却不甚了解。比如:这样一个也许大家都遇到过的一个场景:在动物园,一个孩子隔着企鹅馆的玻璃问着爸爸,爸爸,为什么企鹅要叫“企”鹅?爸爸想了很久,脸都憋红了,最后说:没有什么为什么,它就叫这个名字……“可是……”孩子还想问,“别问了,哪来那么多问题”,已经被爸爸粗暴地打断了。我相信这个场景会发生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每一个中国人,在学习汉字的某一个当口,都曾经在脑子里蹦出过这个念头——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但是,却不可能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答案,慢慢的,他们就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不代表天下太平了,而是问题被掩盖了。
这几个问题,我们认真的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清楚呢?我们对汉字真的那么了解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仅仅“认识”汉字,但却不那么了解他。
那怎么才能真正了解他呢?汉字思维就是了解汉字正确的打开方式。
何为汉字思维?
第一,我们不管是读现代的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经,还是一些文章,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文本,text,文本。
其实,对我们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在中文里面,除了文本本身值得阅读以外,承载文本的文字,也是值得好好阅读的。
第二,“ 阅读”汉字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称为汉字思维。
汉字思维是一个新的概念,是我们从很多的实践里面所总结出来的一个,是一个创新,第一次把“先民造字”的理据和一些原始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现代的儿童的思维特点结合起来。
我们先看一个图片:
相信上面这张图,大家蛮难看出点什么吧?
那再一个:
是不是恍然大悟了?^_^
这个上下两组汉字,上面一组,我们称为简体字,下面这组我们称为繁体字。
实际上,下面那组正确地去表现中国造字的理据和汉字的系统。而上面这些汉字,他的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我们看不清楚他们之间的这个亲缘关系,下面这个看的比较清楚。
所以,这些几个字里的共同基因“隹”就变得很重要。“隹”是什么呢?
这个“隹”字,是汉字作为右边的表意偏旁构字能力最强的,它在现在常用的汉字里基本上能够构成六十七个汉字,这是非常厉害的。
从他的甲骨文和金文里面我们能够看出:一只鸟的嘴、鸟的头、鸟的羽毛、鸟的脚,是不是栩栩如生?
汉字是最源头的文化结晶,它比唐诗宋词早,比四书五经早,甚至比百经之首的《易》都更早。它是先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反映了很多朴素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一直慢慢地加强和发展,文字也在慢慢地发展。所以通过文字创作和发展的脉络,我们基本上也可以触摸到中国文化的一个发展的脉络。
汉字发展有自己的脉络和顺序,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历史的前进,政权的更迭或者人们书写工具的进步。总之,文字的书写是要适应人的生产和生活的,这种文字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就能让我们感知到时间的流动和文化的演进。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之所以称“汉字”,就是因为在汉朝时,汉字走向了成熟。
我们文字的谱系,像家谱一样的文字谱系是很明确的。我们把这个“隹”的部分称为“汉字基本构件”,学术语言叫做汉字基本构件,它大概有两百个左右,这样的一些基本构件构成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汉字。
所以说把汉字的思维方式引入到汉字的认知和阅读中,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对中国汉字的使用和解读都有了新的一个眼界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