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能
通过演化论、语言学、科学哲学等方面,阐述语言如何形成,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的作用。
语言的诞生
首先,说明语言不是交流信息的必要条件,它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语言能够方便的交流信息,但交流不一定要靠语言。
其次,语言是通过演化得来的。直立行走让我们的大脚趾变得又短又粗能够支撑身体重量的40%;盆骨调整生孩子困难,却带来了更好的速度与耐力。同时直立行走使得颈部变长,口腔抬升舌头喉头下沉,更加奇特的是智人口腔、鼻道在喉咙后部合二为一产生了会厌关闭开启肺部通道。所有这一切为我们使用语言做好一部分准备工作。
虽然,喉部结构的改变可能会让我们呛噎,但它无意中让我们学会了多彩的语言。演化的过程充满偶然性,也处处有着路径依赖。
为什么说语言是天生的本能
孩子怎样学会说话的
小孩子刚生下来只会发出哎哎呀呀的声音从单音到叠音。半岁时语气语调有点像说话。一岁时掌握了词汇,并试图将其拼接表达意思。一岁到三岁飞速发展。三岁以后就能交流了。
按照传统‘白板’论:是成年人教会了孩子说话,但其实成年人什么都没教,而是孩子自己学会了说话,就像下地能走路、伸手能拿东西一样。
所有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的衍生品
诺木.乔姆斯基讲到,语言是很复杂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从无到有学会,这只是数百万年以来人类漫长演化过程中一点点积累下来的。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各种语言间都有差异,但所有的语言表象之下,还有一种通用的语言,采用的是一种通用的语法。任何一个小孩子放到其他民族的家庭里,他完全可以学会任何一种语言。这说明其实所有的语言其实都有一个普遍的内在规律。
规律很复杂,简答的说,比如只有主谓语就两个词。表达一:我饿了;另一种:饿了我,大多数情况我们觉得第一种清晰些。再比如有主谓宾三个词。排列组合更多:我吃饭、我饭吃、吃饭我、吃我饭、饭吃我、饭我吃等多种排列。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种日语中运用,‘饭我吃’这种宾主谓结构也在澳大利亚原住民中语言中出现。其他的排列就很少出现了。
所以,看起来不是单词,而是短语构成了句子的基本单位。各种语言之间有词汇差异、语音语调不一样,但是都分主谓宾,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所有语言有大致相同的短语,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将短语复杂化并拼成句子,讲句子拼成段落。
孩子们先试探发出声音,学习掌握控制与发声有关的肌肉群;然后学会单词。接着从大人语言中捕获词序;最后熟能生巧的搭建各种语句。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语言、不同方言
《圣经》旧约中讲过巴别塔的故事,人们最初说一种语言,他们希望联合起来修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当然不干了,为了阻止人类修塔,上帝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语言,变成各说各话,彼此之间难以沟通,只好各自散去。
于此考虑,地球上现有的人类都源自于走出非洲的一小群祖先的后代,很可能最初讲的语言更为相似,到了农业社会以后,人们定居在不同的地方,才演化出不同的语言。
语言的演化很难再次统一,趋势是分化。语言不仅是为了沟通,也是为了制造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语言,相同语言又分为不同方言,就算没有不同方言也会出现不同的语音语调。人类本性是要区分我们和他们的,语言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总之,乔姆斯基最有争议的观点是,语言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一种能力。这意味着我们理解的,比我们本来知道的要少潜能我们人人都有,能不能发挥潜能,找到答案要看自己有没有悟性,首先是有没有开放的心态。
另外,乔姆斯基关心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柏拉图问题’:为什么我们证据那么少,去知道那么多?也就是,为什么像语言这种东西非常复杂,我们居然能够学会?所以他去研究语言学。另一个是‘奥威尔问题’: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证据,但却知道的那么少?奥威尔曾经在《1984》中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在里面构建了‘新语(newspaek)’这种语言。曾经说过:‘思想刻意败坏语言,语言也可以败坏思想’。两个问题互相呼应,我还摸不着头脑。
奥威尔问题与柏拉图问题的内涵在哲学界存在两个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问题,即:柏拉图问题(Plato’ Problem)又称贝克悖论(Braker’ Paradox):人类在“有涯”之年却能够对世界认识如此深刻,获得“无涯”的知识。这一古老的论题对经验主义者来说是毫无逻辑的逻辑问题。这一问题延续至今成了划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分水岭。奥威尔问题(Orwell Problem):人类在漫长的一生为什么对世界了解如此之少。这一论题对于柏拉图式的理性主义来说同样是毫无逻辑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一个所谓的“悖论”,有关“多”与“少”的悖论:前者说的是人类“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问题;后者说的是公民们“知之无限,所为有限”的问题。柏拉图问题关涉人类知识的增长机制问题,柏拉图本人认为,凭借天赋神授的理性,人类才得以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超越生命体验的无限知识。Chomsky (2000)认为奥威尔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类在极权世界中的行为能力问题。其主要特征就是人类在强权面前“无可奈何”的、甘愿受人操纵和摆布的生存状态。——来自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51693101009zd1.html
历史上有人尝试发明一种世界语,但最后失败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一门语言无法表达不同文化和不同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学一门语言其实在学习一种文化。例如:学习英语会让人逻辑思维趋于线性,而学习中文思维会趋于螺旋型。不同语言对事物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体现这个名族看世界的视角。所以反过来一个人的言辞,也会体现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他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思维方式。
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冗余’
乔姆斯基代表了语言学研究中的客观主义传统,即语言可以用科学和逻辑规律解释。而他的学生乔治.莱考夫却认为,单靠逻辑思维无法理解语言本质,我们必须把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统一起来,而且放在具体环境中,才能理解语言的丰富内容
语言像雪花,还是长颈鹿的脖子?
乔姆斯基之前时,语言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同——分类阶段的动物学。
乔姆斯基出现后,开始研究逻辑规律。如同——生物学到了分子生物学。
乔姆斯基的客观主义传统:认为语言应该简洁的如同每一片雪花——没有两片一样,但都简洁、完美,是对称的六边形。而不是长颈鹿的脖子的喉返神经——复杂多余,简直是演化的败笔。
要允许有冗余
其实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冗余。为了准确的表达,对方接受理解,我们无时无刻的重复、解释,甚至是唠叨。每一个工程师都知道,设计过程当中就是要有冗余,冗余能够增加安全性,让系统给更为文稳健耐用,看起来不经济,但实际上却能避免很多误解。
客观特性or认知决定语言的划分
莱考夫对乔姆斯基的批评主要是从范畴入手。客观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实体组成的,这些实体有固定不变的特性,根据特性为范畴划分归类。而莱考夫认为事实上,我们对世界理解局限于我们的大脑。是认知,而不是客观世界,决定了范畴的划分。他认为后者的经验主义能够涵盖前者的客观主义。
总之,我想是,一个真理的对面,是一个更深刻的真理。落实在具体的语言学当中,两者并不矛盾,使用环境、对象不同吧。也同样是科学的‘可证伪性’吧。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常常受制于隐喻。
时间真的是金钱吗?
莱考夫认为范畴受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影响。他还对隐喻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影响我们思想的不只是理性的范畴,还有更为感性的隐喻。如同‘时间就是金钱’在这比喻之下,还存在着:‘你浪费了我的时间;这东西能省时间;我花了很多时间......’我们把时间当成了一种能够花费的、可以节省的、能够投资的、也能够交换的资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时间从来不可以储蓄、留存、赠与。只不过我们通常用工作时间获取报酬,时间从不可以节省。隐喻来自于我们对自然和生活的体验,源自于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生存经验。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百度百科
隐喻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我们不是根据客观事物去选择隐喻,相反,我们是根据隐喻去了解客观事物。
总之,讲语言的本质,其实更好地理解本质,才能更好体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隐喻与框架的实战运用
理解语言的奥秘,就能更好地洞察人性、影响人心。
别想大象——建立框架
当我们提及大象,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都建立了大象框架,唤起框架后,不自觉的就会调出一切与大象有关的回忆。
通常我们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常常陷入误区,错误的信条:
1、真相必然令我们自由。我们认为,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别人自然会接受正确的观点。人都是理性动物,他们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人总是会从自己利益出发考虑。每个人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做出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不合理。
3、说服就是营销,给别人介绍观点时就像推销产品,会自然而然的介绍,这个产品的功能、价格和便利。
人不是理性的,也不能总是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购买产品时关注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情怀。成功跳出说服的‘三个误区’,需要寻找好的框架,然后接受与框架吻合的事物。当事实与框架不吻合时,人们通常是丢掉事实,保留框架。
低认知
就是找不到框架,缺少必须的概念,无法用一两个词唤起一个相对简单的思维框架。
如何找到框架
到人心中去找。框架源自于人们的价值观。
无论要说服别人相信你的观点,还是劝说别人购买你的产品,都不要去陈述事实,而是要找到框架,让框架去引导思想。当你和别人辩论时,千万不要掉入对方的框架。你再努力反驳别人的框架只会对自己不利。框架背后是价值观,坚持你的道德信念,并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找到能够与自己的共鸣,才能胜出。
语言的本能这一阶段从语言的诞生到在交流中的作用,已经如何运用,做了梳理。据说现代人类祖先智人就是因为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语言,带来多彩的联想,为简单的生存繁衍赋予绚丽的意义。从而战胜了其它生物,包括其它人种。有生理上的偶然性,相辅相成聚集的演化进一步促进了这个特点的延伸。
讲故事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支持着祖先经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到了现在。继续描绘未来可能的景象,开放心态接受不可能,从多个角度观察事实全貌,得益于成功的沟通交流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