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看起来讲的是一对夫妻的家长里短,仔细体会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向独立、自由的精神之旅。今天我们随沈复一起回忆他与芸娘生活的点滴,探寻女性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定义.
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清朝婚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此外还有包办的门当户对、童养媳制度。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而沈复生活的乾隆年间,婚姻制度已经趋于成熟稳定。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时代要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那简直就是找死。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芸却可以让沈复钟情于她“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中并决定非她不娶。以自己的蕙质兰心赢得意中人的欣赏。
清朝时期的陈芸都知道用自己的才气换取通往幸福的钥匙。现代的你还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吗?
姑娘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让阅读成为你的一种习惯。三毛说:“书读多了,容貌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个喜欢读书的女人,有了书籍的滋养,即使貌不惊人,但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优雅谈吐和脱俗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更让人着迷和倾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才是一个女人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
从阅读中汲取力量,成长为一个眼界开阔、无坚不摧,精神独立、豁达开朗的人。
婚后因为沈复的爱,陈芸得到了尊重,活出了自我,有了自己的思想。但在那个家长集权时代,婚后沈复不能时时守在芸娘的身边,难免于公婆的误解与刁难,为了分担公婆的刁难,排解自己的孤独,找一个知心的姐妹诉说心事,就想着为丈夫寻一小妾,看吧,在残酷的家族斗争与孤独的灵魂面前,芸娘是怎样怎么选择的,丈夫不能为他遮风挡雨时她也会为自己去主动找寻心灵的慰藉。
芸娘为夫君物色到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憨园,憨园是一个妓女的女儿,芸娘并不在意她的出身,喜欢她“美丽又有韵味”,跟她一见如故,她还亲自出面,与憨园结为姐妹,替沈复跟憨园私自定下了婚约。但没成想,憨园被有权势的豪门夺取,这对于芸娘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旧疾复发,再一次病倒了。疾病发作,芸娘缠绵病榻,病骨支离,家里的花销也因此增加很多。墙倒众人推,各种小人也开始落井下石。那是一个“笑娼不笑贫”的时代,沈复的父母听说芸娘私自与妓女(实际是妓女女儿)私自订约,再加上沈复因为替朋友担保了高利贷,朋友逃走,导致放高利贷的人找上门来,沈父震怒,沈复夫妻在家里的地位岌岌可危。绝望的芸娘决定和沈复去乡下暂住一段时间。但是一对儿女怎么办呢?万般无奈之下,沈复不得不将儿子送去朋友处学贸易,将女儿许给沈复表兄的儿子做童养媳。
他们最终倒在了自己视为粪土的钱财上,并且还搭上了妻子儿女一生的幸福。
姑娘们,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易取得来的更有滋味。依附于任何人取得的物质财富都不如自己靠双手挣来的钱,拿起来实在,花起来心安。一个女人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爱好,找到自我价值,才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经济独立的女人才能谈得上人格独立,人格独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才能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爱的人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被后人称颂的爱情故事里的芸娘,在丈夫的庇佑下生活的却是如此的压抑,内心是如此的孤独,事实告诉我们:女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的底气,而不是婚姻。
我们有的时候真的得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到底要什么,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大多还在为了生存,追名逐利,疲于奔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越来越愿意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我们越来越明白生命本身的可贵,我们越来越开始摆脱物质的奴役,去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才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我们就能通过实现财务自由,最终走向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这或许应该是沈复和芸娘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终于离这样的理想,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