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要上映了。各个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万人大合唱,赚了很多共鸣。
电影也未播先火。
看了两分钟电影预告,一对北漂爱人的十年,两个人的年轻岁月。
我们喜欢用十年,二十年这样地时间词来丈量长短,而不是一年、三年、五年,好像用十的倍数来表达,更有说服力。
《后来》这首歌,发表于1999年,而我首次听到它,是2002年,小学四年级。那时候听不懂含义,也没觉得多好听,不过因为总是听到,后来也自然而然学会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首唱了二十年的歌,听了十六年的我,忽而觉得我终于是听懂了这首歌。
网上流行一句话,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年轻时不屑,为何就听不懂了,我还能唱呢。
不跑调。
看了《后来》的合唱,才明白,听懂和会唱从来就是两个概念,以前是会唱,现在终于算是听懂了。
视频里很多的唱腔并不标准,没有技巧,也不动听,可是就是觉得,他们分明是懂这首歌的,唱得跑调,唱得微笑,唱得哽咽,都是实实在在地体会呐。
有很多在各大高校宣传的合唱,人群举着手机的灯,一起合唱,有人欢笑,有人泪流满目。
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我们还容易感动,还为了那些得不到已失去的东西哭泣,还能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难过。
后来的我们呀,还哭泣都奢侈,喜欢的人千里万里,生活里处处荆棘,到了眼眶的眼泪都要憋回去。
除了怀念,那个人已经在你的生活里了无了痕迹。
视频最后,一个姑娘对着镜头喊到。
我还爱你,可是我们不会在一起了。
那是一种对生活的决绝,也是给自己紧箍咒。
我们都有一种从众心里,容易激动,容易感动,容易被某一个氛围同化。
根本原因是,这里终归是有一些东西打动了你。
年轻的时候,轻易地分开,总觉得来日方长。
还会再相逢。
还会再遇到别的人。
后来的你们,后来的我们。
其实并没有再重逢。
如果我们还能再见,也是刻意制造了重逢。
羡慕多年后还能在一起对谈,还能问一句如果当时。
大部分的人,其实从告别的那一天,就已经失去这个机会了。
我们生命里的很多人,可能已经见过最后一面了。此后余生,漫漫长路,荏苒时光,大千世界,不会再见面了。辗转在各自的人生里,拥抱别的人。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写词的人,是早懂了吧。
即使多年后再见,即使还能重逢,也只有一句,你过得好吗?
我确认你过得好不好,十年之后也变得真诚。
而在分开那个时候,我说你要幸福,却并不希望你真的幸福。我受的伤害,你也不能少,不然怎么证明相爱。
后来,我们都慢慢放下了,激烈地感情化作了无痕。
不会在社交平台歇斯底里,不会写难过的日记,不会在深夜买醉,不会跟任何人说起你。
就这么一点一点,把那个人放到回忆里了。
高中时有首歌叫,如果我变成回忆。
恩,后来的我们,真的变成了对方的回忆。
想和你走遍世界的人是我。想陪你风霜雨雪的人是我。想和你白头偕老的人是我。
如果,继续相爱呢?如果,没有分开呢?如果,携手结婚了呢?
那个时候,除了想和那个人在一起,什么也不想要啊。
后来。想要富足生活的是我。想要事业有成的是我。想要拥抱大千世界的是我。
如果,我不恋爱。如果,我也不结婚。
抱歉呐,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幸福起来。
还是刻骨地觉得寂寞呢。
故地重游,不见少年肩头柳。
白发将生,不与故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