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才女《卖米》写哭了整个朋友圈”的新闻铺天盖地,引起了我的好奇。翻看了我的好友朋友圈,确实有不少朋友在分享“北大才女一等奖作文《卖米》,看哭了”。
为什么《卖米》一文会在朋友圈刷屏呢?甚至连腾讯新闻等知名媒体都在报道北大才女,网名为“飞花”,真名为张培祥英才早逝的新闻。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打开了我朋友圈里朋友分享的《卖米》文章链接开始阅读起那篇文章,我阅读的很仔细,几乎是一字一句看完。看完后我不得不承认,这篇文章,写的真的很感人,我差点看哭。
文章虽然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文字却很淳朴,文章写的情真意切,平淡的叙述却能令看了这篇文章的人感到心酸、动容,甚至感同身受。
1.
看完《卖米》一文,很想写点什么,却一时间什么都写不出来。
我想,《卖米》这篇文章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文章讲述的几乎就是作者张培祥年少时的真实经历。
文章围绕这着米这一故事情节展开,通过卖米写出了一家人的贫困与生活的艰辛。作者还是个上学的女娃,她的爸爸辛辛苦苦到水田里为了庄稼劳作,一天因为中暑生病了不能下田干活,他只好让年纪还很小的儿子接替他。
正在读书的姐姐则用稚嫩的肩膀担起沉甸甸的米和妈妈赶场去买,要走将近四里路。卖米的那天天气炎热,在场上卖米时女娃为了省钱不忍心妈妈花两毛钱买冰棍,尽管她很想吃。
妈妈想将自己家的米卖个好价钱,既是为了对得起家人种米付出的辛劳,也是为了多换些钱给丈夫买药,他拒绝了一些想低价买米的米贩子,结果在场上晒了一天米却没卖出去,哪怕最后她打算把米低价卖出去。
文章开头弟弟想跟着去卖米希望姐姐给他买冰棍与烈日下妈妈想给女孩买冰棍但女孩坚持不买形成了前后呼应;米贩子买米时的讨价还价与女孩妈妈对自家米质量好应该能卖个高一点价格的坚持形成对比;女孩为了早点卖完米建议妈妈按米贩子的价格把米卖了却被妈妈斥责与最后米卖不出去妈妈降低卖米的预期价格,却仍没能把米卖掉卖掉导致妈妈有些后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这些对比中我们能看出一家人生活上的贫困,女孩与弟弟的孝顺和懂事,以及农民养家糊口的艰辛。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不少有钱人,胡吃海喝尽享安逸,却又会时常的不知足,可是,他们看不到的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却是庄稼人每日每夜辛劳的付出;他们不知足的,却是有些人所羡慕的。
有的人从小就衣食无忧,心里想要的家里都能够满足,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过着很好的日子却不懂得知足,总觉得不快乐。而有的人,出生寒门,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即使日子过得艰辛,但他们从不抱怨,从不气馁,跌倒了还会很快爬起来,轻松的拍拍身上的土,微笑着继续前行!
并非,我觉得富人不懂得知足,毕竟有很多富人也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只是,摆脱了贫困日子,那些富人是否还记得哪怕是“一粒米”的珍贵。
就好像《卖米》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就会让人不自觉的想起小学我们都学过的课文——《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你是否还会在意“一粒米”的珍贵?
2.
《卖米》曾获得过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但是,在颁奖现场,获奖者并没有出现,而是由她的同学们在寄托哀思,那气氛已经不是颁奖,而是在开追悼会了,一时间,沉默覆盖了北大的整个阳光大厅。至此,我才知道获奖者在一年前就已身患白血病离开了人间。——《西湖》杂志主编吴玄
《卖米》的作者笔名是飞花,原名张培祥,1979年,她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户。自小于贫寒中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攻读法学硕士,以《大话红楼》风靡当时全国高校BBS论坛。2003年非典期间查出身患白血病,三个月后,只有24岁的张培祥去世了。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这位历经磨难的才女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介绍其生平时,“全场恸哭失声”。
或许,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过怎么会懂?难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气。但愿每个人都如诗人海子说的那样,“你来人间一趟,总要看看太阳”。
最近,看过了许多有关张培祥这个北大才女的新闻报道,深深的被她的事迹所感动。
她是1993年从乡下的中学转学到醴陵四中读初二下半学期。这个孩子确实是个人才。1994年中考时她已经在中专的考场了,我让老师把张培祥从中专的考场叫出来,张培祥一边哭一边跟爸爸说,“我还是听罗校长的,我要考高中,我不考中专了。”
她流着泪参加了第一门语文考试,这是她考的最差的一门,满分120分,她考了110分。中考总计满分740分,她考了727分。
我为什么这么做?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好,希望学生成才,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对学生没有爱心,那就不配当老师。——时任张培祥中学校长的罗定中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追忆张培祥
她记忆力特别好,喜欢看小说,喜欢看古典名著、世界名著,很厚一本的书两三天就可以看完,真的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是她从不上课时看,听课很专注。她最大的优点是专注,认定一件事就要做好。
她成绩特别好,高一高二九门功课,她曾经总分比第二名高出100分左右。语文老师说,她每一篇作文都可以当成范文来读。她是我们学校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是当年株洲市文科状元。
“我跟每一届学生都会讲她的故事”——时任张培祥高中时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汤金怀接受记者采访时追忆
很多媒体都刊登了张培祥在医院治疗时穿着病号服的照片。面对镜头,她笑靥如花。
尽管童年的生活艰辛困苦,但是张培祥从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想要上学,她喜欢文学,她通过写作和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美好生活,她是个满身正能量的才女。
这个北大才女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天妒英才,年仅24岁就离我们远去的才女,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文章,感动、激励、影响了许多人,唯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3.
还有不少人看《卖米》被感动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有文章中写的那样的经历,写到这我也想谈谈我曾经有过的那种类似的经历。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那时家里也不富裕。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到头很少回家,我和姐姐是和姥爷一起生活的。
小时候,姥爷和姥姥给村里的牛场工人做饭,所以我和姐姐经常放了学就直接去牛场和放牛工人们一起吃饭。
那些工人们每天都很辛苦,因此他们的饭量很大,他们往往就着简单的几个菜就能吃好几大碗饭。
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学生,饭量少,有的时候盛一碗饭都吃不了,偶尔会剩饭。后来,我剩饭的情况被姥爷知道了,结果年小的我挨了姥爷一顿打。
我从小就怕我的姥爷,虽然小时候他对邻里很友好且热情,但是对我和姐姐却格外严厉。
尽管现如今家里条件逐渐有所好转,但是每次吃饭时我都不会剩饭,哪怕是碗里的每一粒米都会被我消灭掉。其实,现在想想自己之所以能养成的吃饭不剩饭的好习惯不得不感谢姥爷。
还记得,姥爷发现我剩饭打完我往后的日子里他经常会在家里吃饭时对我和姐姐讲庄稼人种稻米的不容易,他要我和姐姐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都浓缩了像他一样的农民的汗水。
4.
后来,牛场倒闭了,姥爷继续干起了农活,而姥姥找到了一条新的挣钱出路,就是批发咸鸭蛋,然后赶集去卖。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跟着姥姥,除了偶尔跟着姥爷去山里摘野菜外,我经常在周末陪姥姥赶集和她一起卖咸鸭蛋。
那时候,姥姥卖咸鸭蛋的摊子旁的那些小贩们看到我这么个可爱的小孩子跟着大人卖咸鸭蛋,他们总是夸我懂事,说我小小年纪就懂得帮家里的忙,然后会各种逗我开心。
夏天,天气热时,姥姥会戴草帽,后来看我经常和她赶集卖咸鸭蛋,她也给我做了一个。
在集市上,我会帮着姥姥叫卖,其实也只是学着姥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喊:“过来看看啦,咸鸭蛋便宜了,一个x毛钱,三个更便宜,快来买啊!”这类话,或许是由于我家咸鸭蛋质量好,或许是由于大人们觉得我这个可爱的小孩子陪大人卖菜比较有趣,所以来姥姥摊前看咸鸭蛋的人还真不少。
我记得,那时候我看到有人付钱买姥姥卖的咸鸭蛋我就很开心,看到他们买别人家的咸鸭蛋我就有些生气,尤其是看到那些买了别人家咸鸭蛋然后又跑来我们的摊子询问价钱的人。
那时,我会和他们讲别人家的咸鸭蛋不好吃,我们家的咸鸭蛋才是最好吃的,下次你们再买咸鸭蛋一定要到我家这买。其实,别人卖的咸鸭蛋和姥姥卖的咸鸭蛋并没太大区别,只是童年的我就是打心底里认为姥姥卖的咸鸭蛋是天下最好吃的。
和姥姥一起卖咸鸭蛋时,和《卖米》里的女孩一样,我也不喜欢那些总和姥姥讨价还价的人,毕竟姥姥进咸鸭蛋,整理,再用扁担肩扛着框走很远的路到集市上卖的那些蛋也挣不了不少钱。
如今,我工作了,姥姥老了,姥姥早已经不再卖咸鸭蛋了。
可是,看到《卖米》这篇文章,我的思绪却回到了和姥姥一起卖咸鸭蛋的情景,那时家里虽然贫穷,但是那段日子令人难忘,现在想来都是美好的回忆。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都能读读《卖米》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从文章中有所收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