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旅行有用吗】
当旅行社成为时代弄潮儿,自由行变得普遍,我却依旧在孤独自问:为什么要旅行?为了别人眼中的你过得潇洒,特别?为了变成别人仰慕的对象?
去过贵州,香港,厦门。在广东,走过普宁,惠州,深圳,清远,东莞。
然而,这每一个在朋友圈里的定点,无一不是一种无声的炫耀——瞧吧,我去过哪哪……
如果没有盆友圈,我也许就不会迈出哪怕一步。这么一想,真真委屈了我在路上花过的钱和时间。
长久以来,我问自己:旅行有什么用?
二【旅行是感官和眼界的获得】
那天,朋友发了很多她在旅行路上的照片给我——很多古老的小饰品,一些文化古城。
“花了那么多钱,就看了这么些东西而已,值得吗?”
“值得呀!回来以后知道了要带些秋天衣物,看到了从没看过的建筑。”
“在手机也能看呢,在生活中也能有这些感悟呢,何必呢?”
“那不一样。你怎么也变得什么都往钱看了呢?”
我想说“不是的”,却停下敲键的手指。
因为,我似乎有点懂了——那确实不一样——花在路上的钱全付给了眼界和感官。
你听别人说榴莲多香,但没吃过绝不知道它的味道。你看别人读书多投入,但没聚精会神地看过肯定不知道书中沁人心脾的芳香。你觉得海水很冷,但没下过海哪知道它真正的温暖。
简书作者韩大爷的【少拍脑门做决定,多用脚去做选择】也是说的如此。
三【旅行是一种挑战】
很久以前,我曾羡慕别人攀岩,骑马,跳伞,野外求生……
生活本就充满挑战,而旅游本就是一个挖掘挑战,自我锻炼的过程。
所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在自己足够安全和稳定的状态里,去体验,去感受,也许再回到生活的困难里,面对再大的困难,已能收放自如,对自己说:生死一线的瞬间我已历过,这点困难算什么?
勇敢地喊出你心中那个追梦少年,时候到了,上路就好。
四【旅行是一种阅世的交换与积累】
与生活的繁琐或压力离得太近总会忘了生活的本质。“距离产生美”,我们暂且给心灵一个栖息地,给心灵一点时间,换一种角度,换一个心态,在大自然的滋润里尽情做自己。
“读万卷书”后面跟随着“行万里路”,以前我总理解为古代孔夫子等学者为了学有所成大都有“游学”之类经历,以便寻得“伯乐”相中。而接触写作频繁之后,逐渐有了另一种理解:读书人学以致用重在积累,而普通人人生走得顺畅不也重在积累吗?人与人交往,交流是必须的。如果A懂鸡鸭鹅生产,B因为常旅行知道地势人情市场,A说A的,B说B的,永远成不了朋友。但恰巧A在生活中懂得合作共赢,用自己的优势鼓动B和自己合作,那他俩的收获都肯定不会小。
把自己交给旅行,积累与思考才是阅世知道。
五【旅行是一个高起点】
去年某城高考状元说过一些话:自己的起点比很多穷苦家庭出生的孩子高。从小就已随父母周游列国,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师资源。高考的成功多少得益于这些已有的积累。
十几岁的年龄,周围花花绿绿的世界都在传递各方面信息和能量。学地理时听到抽象的国家——“噢,那里呀,我知道啊。”听到某国的经济—“确实不错,和中国有##不同。”在别人看来抽象难解的问题,因为眼界的差异,就造成了很多巨大的悬殊。
读到这里,你心里在焦虑?想赶紧上路?拿起笔记规划着自己到目的地要有所收获?
这种求知好学值得鼓励,我列了以下几点供参考:
1.居住成本:衣食住行。
2.生存健康:环境污染情况,人际氛围,
3.前途方向: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行业发展水平。
4.文化:名人故居,方言,电影选址等。
5.认知差异:如与书有异,与自身正常思维有异的事件。
太多了,记不住?没关系,把心留给路,走出去,自然会偶遇,不管是美丽的风景,动人的表演,所有美好,不刻意出现和结束,当你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和快乐,回忆着,那些你想要了解的东西就自然而然浮现,顺其自然去融入,输出便成了理所当然的节奏。
有一天,你和别人侃侃而谈,你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也许你会微笑—“你走过的路,早已藏在你的气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