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全民八卦的时代
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当道,我们在媒体的发声上有了更多地自由权,在对媒体信息和传媒渠道的选择上也具有了更多地选择权。
并且聪明的我们发明了,按照读者阅读兴趣智能化推荐阅读的机制,诸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号,企鹅号,大鱼号,搜狐号,百度百家等自媒体平台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也就是他们可以跟你平时的阅读偏好,判断阅读者的兴趣,只向客户终端推荐定制化个性化的咨询。
可是,我们的兴趣是什么呢?看看,这些自媒体平台阅读量的排行榜吧!
这是某平台公布的文章阅读量排行榜,千万加阅读的文章,老人河滩日捡“宝石”300斤,每斤卖3毛,江苏惊现离奇交通事故:汽车飞上屋顶,千万加阅读的都是这些猎奇的文章。
再看看这是另一个平台发布的最具话题文章排行榜,根据跟帖数进行的排名,跟帖数最多的文章都是娱乐八卦,“娱乐圈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Angelababy”“老毕成名心酸路:甩娇妻 包小三 搞外遇”“章子怡 自爆离开撒贝宁移情汪峰内幕”,这些文章都高居榜首。
这就是我们大众的兴趣,猎奇、娱乐八卦,所以,不得不说,现在的媒体真的是一个全民八卦的时代。
2、我们为什么爱八卦
消遣、娱乐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我一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朋友就给我建议,说你那什么“读经明理”,一看就是说教人的内容,再加上那些易经呀,孔子啊,传统文化啊的,别人都上了一天班回来,都想放松,休闲的,哪里有兴致看你那些东西。
说的很有道理,而事实也确实是没人看,每篇文章都推荐量少的可怜。说白了,没有抓住大众需求。
其实,客户的需求也没有错,在现代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时代,八卦,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身是一件好事,最初“八卦”一词的本质其实是信息的交流与探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八卦是在正常不过的人类心理需求,甚至,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教授Feldman Barrett还通过她和她的团队研究发现:八卦不仅改变我们的心理,而且会改变我们的生理,比如我们眼睛的注视方式(Feldman Barrett,2011)。这篇名为“八卦的视觉效应”(TheVisual Impact of Gossip)的论文还发表在了世界顶尖学术杂志《科学》杂志(Science)上。
八卦,是被人关注的需要。“八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过度分享第三者秘密。对人际交流的双方而言,关于“第三者”的秘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的,然而,对他人生活秘密的好奇却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别人的一些或真或假的消息,他(她)所说的这些内容往往能吸引很多的听众,使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因此,“嚼舌根”者虽然往往在生活中并不一定是一名成功者,但却可以因为掌握了他人的秘密而充分享受到被注意、被尊重的感觉,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愉快体验的一种补偿。
其次,是释放压力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心中的秘密过多的话,那么需要相应的心理能量来控制这些秘密,这常常令人不舒服,所以一定会产生倾诉的需要。看过电影《无间道》的都知道,刘德华和梁朝伟扮演的角色都是卧底,心中太多的秘密难以排解,以至于两个人同时都去做心理咨询希望借此得以疏导。对于那些掌握了别人秘密的人,如果不说出来,也是难受,所以他们便采用了“嚼舌根”的方式来倾诉这些秘密,让秘密产生的压力释放出来。
然而随着“八卦”的目光持续走偏,开始从成就变成了谈论私生活:
“xxx教授潜规则女学生,最后和女学生闹翻,开房照被公布在网上了”
““xx出轨女粉丝,被狗仔队抓到了证据了”
“xxx如果去世了,遗产怎么分配了”
“连xxx这样的好男人都劈腿了,这世界还有爱情吗?”
.......
人们开始只关心明星的私人生活,比如某某自爆离婚内幕,出轨队又多了谁,某某明星也吸毒了,谁谁谁又家暴了家暴队谁迎头赶。这些无聊的,没有任何营养的信息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与注意力,所有严肃的话题、深度的思考都被被娱乐化。
蒋方舟曾说过:“在这个时代,文化变成了一个看似非常喧嚣,但其实非常沉默的事情。”
看上去人人都在发表着意见,朋友圈和微博永远不缺热门话题,但你会发现:
大家关注的信息越来越肤浅、越来越趋向统一,没有人关心真相是什么,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希望的真相。
3、全民八卦的时代,人类将何去何从
大众喜欢八卦没错,猎奇,娱乐也是人性的正常表现。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在没有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情况下,很难,让人去做一些伤害脑细胞的深度思考。
但是,作为媒体不能去纵容人类的惰性,只是一味地根据用户需求推荐资讯,这符合营销理论和消费者心理行为理论,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来说,可能会是一个灾难。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这样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网络依存症,对各类娱乐新闻上瘾、产生依赖,人云亦云,附和跟风,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我们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考,因为百度知道,百度百科似乎是万能的,它知道所有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有这样一个笑话,小孩子笑奶奶不懂百度,说学什么习呀,什么不懂百度一下不就知道了,结果,奶奶说,那你百度一下:看它知道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吗?
笑话虽短,却在告诫我们,百度不是万能,互联网也不是万能,在互联网上,所有的知识库都是建立在历史上的已有的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只是依赖于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创新。没有创新,那么这个知识库就会停滞不前,只会那么大,或者可以变的更大,但是它所涵盖的都是人云亦云的重复的垃圾信息。就像现在的那些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的搬运信息一样,重复的,或者换一种方式呈现的信息,只会耗费互联网资源,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创新,更需要去读书充实自己,而不是一味去关注别人的信息。
一个年青人曾向著名的女作家杨绛先生倾诉她的烦恼,请求解惑,结果杨绛给年轻人回信说,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而有些人的问题则在于,关注自身太少,关注他人太多。
这个时代,我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去窥探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别人的当下,然后与自己作比较。
你总是回到狭小拥挤的出租屋,望着天花板异想天开:“哪天我能找份月薪2万的工作就好了”,而不是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努力去让自己值月薪2万。
你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了老同学的旅游照片,羡慕至极:“嫁个好老公就是命好,不用工作到处旅游。” 一味地羡慕别人,感叹自己没有那个命,而不是去思考为什么别人可以嫁好老公,美貌吗?内涵吗?自己不是白富美,那该怎么办?
在怨天尤人的情绪里,满眼都是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而不去寻找弥补差距的办法,这个差距漫漫地慢慢地,就会由一个小裂缝变为鸿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何其有限。比起时刻注视着他人,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生活少点遗憾,才能过上快意人生。
而当今的媒体,都在引导我们去关注别人,而不是充实自己,提供了太多的八卦,太少的能激励创新的知识资源。
小结:
媒体,不管是严肃的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功能,对于公众的文化需求,应该更多地去引导,而不是一位地迎合。
一位地迎合,只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也就是那些低俗的文化信息挤占了严肃的,有营养,有价值的信息存在空间。有价值的信息提供者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转变思路,成为低俗的附庸,这样必然会导致低俗信息大量充斥互联网空间。
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当娱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将成为一个娱乐致死的物种,或许,略显夸张,毕竟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些愿意思考的人,支撑着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但是当总是娱乐八卦,猎奇新闻占据头条的时候,也是我们该警醒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尼尔 · 波兹曼,《娱乐至死》【M】,2004,广西文学出版社
【2】Feldman Barrett,TheVisual Impact of Gossip【J】,Science,2011,332(6036):1446-8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