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成了热点,河南内乡县一位孤寡老人王义天,遇到自驾车出游的几位游客来讨水喝,见到老人生活贫困,就给他留下了米、面和1000块钱,自此以后每年都会给老人送米送面,已经坚持了六年。游客的善举自然很值得肯定,这样的消息报导,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撒播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必须点赞。
1.助人也要讲技巧
值得称赏的,不仅是游客坚持的恒心和爱心,还有他们的资助方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而且照顾了老人家的心情。从资助物来看,米、面,1000块钱,米、面都是生活必需品,也不贵重,1000块钱不算多,但多少能给老人家生活带来一些改善。
从资助时长来看,一年送一次,不是月月送,当然,每月送也不现实,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这样的资助,如春风化雨,既不因过于贵重而让受资助人难以承受,也不会造成不切合实际的期待。资助老人,却不留下姓名,即使媒体采访,也低调谦虚,真心实意地发自内心的善举,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这样的资助方式,是很有智慧的。
2.好心有时并不一定结善果
社会阶层不同,人生境遇有别,个人能力迥异,因此生活境遇较好的给贫困者提供帮助,本是人类社会相互协作、互相爱护,维护群体繁荣生长的重要方式。但人性的幽微隐奥,又往往带来生活复杂性。很多时候,我们出于善意帮助别人,换来的却不一定是感激。
十年前,孙俪资助大学生的“捐助门”事件,曾经一度登上媒体热搜。若放在现在,肯定又是自媒体追踪的好题材了。事缘孙俪母女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向海清上了大学,还按照每个月500块的生活标准给他提供资助,后来却停止了资助,向海清因此觉得委曲,向重庆卫视记者邱朝举披露了此事,后经网络发酵,引起轩然大波。
反目成仇的缘起就是入了大学之后,向海清在学校注射乙肝疫苗多花了175块钱,他打电话给孙俪的助理说起这件事,孙俪母亲则告诉他:有些事情要学会自己独立处理。向海清为此觉得委曲,他认为自己为了减轻负担,已经担任了辅导员助理,只是母亲生病,把工资都汇回了家,所以才开口向孙俪要钱。
孙俪资助向海清,本出于恻隐之心,她在重庆拍摄《玉观音》期间,看到了重庆卫视节目《希望在山区》对向海清的报导,了解到他的艰苦处境,主动和他联系,予以资助。在孙俪资助下,向海清才能复读一年,考上大学。没想到当她拒绝继续提供帮助,希望向海清能够学会自立自强时,却换来这样的结果。
类似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资助了150名大学生的丛飞,耗尽积蓄,结果患病住院,却没有人探望,甚至有些被捐助人还在责备他,怎么还不汇钱!着实让人心寒。
有句老话,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讲的是给别人小小恩惠,对方会感激,而当提供更大恩惠,因为某些原因终止帮助时,对方不仅不会感激,还因此心生怨恨。因此资助,还要讲究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可能就触犯了人性的弱点,善良的花反而结出黑色的果。人都是希望自尊的,因种种原因陷入贫困,即使得到帮助,内心也是卑微而痛苦的,当资助人给的恩惠越大,自己越无法偿还的时候,便会心生怨恨,而这种怨恨如同有毒的土壤,酿造出污黑的恶意。
3.如何保证爱心不被扭曲?
捐助也要明确界限,列明条款,不应无止境地付出,也让对方产生错觉,以为可以无限制地索取。提供帮助的人,如果是出于真心,都是真诚的,因此对于被捐助人也会有比较好的感情,但这样的感情一旦越了界,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在一开始,可能要
其次,要管理好期望值。当资助人和被资助人产生了较为深厚的感情联系时,也许会说一些“过头话”,比如孙俪的母亲就曾经对向海清说,“只要缺钱就给她打电话。”也许是这样的话,让向海清产生了过高的期望,于是在大学中遇到了一些经济困难,每月500块资助不够用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设法打多一份工,申请困难补助,而是先打电话问孙俪要钱。当孙俪无法满足他的期望时,心理落差就产生了。这种落差会让他忘记之前所接受的种种恩惠。
还有,作为捐助人,本意是善良的,但换种角度,帮助人,未尝不是给自己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会有种优越感,这种感觉自己不觉,但在被资助人的角度,他们因贫穷而生出自卑,因自卑而特别敏感,因此也就对资助人怀有负责的情感,既感激,又有不甘,凭什么你能高高在上地给予我帮助。特别如今一些企业的捐助目的本就不纯,捐助之后,又拉来新闻媒体,让被捐助人在镜头前表演一番感恩之情,这其实是种很大的伤害。
爱心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人性的复杂性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也成全自己。